電給力 七旬木匠發“余熱”

2020年11月16日14:01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電力工人向董政淵介紹安全用電注意事項  供圖
電力工人向董政淵介紹安全用電注意事項  供圖

11月10日,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群山環繞的十八連山迎來難得的暖陽。中午時分,集鎮不遠處的下馬嘎村開始熱絡起來。趁著大好的陽光,村民紛紛把玉米粒搬到院子裡晾晒。吃過午飯的青年駕著摩托,奔向打工的工地、廠房。董政淵提著一個內壁略顯金黃的水杯,在村裡悠閑地走著,在稻草堆上瞇了一會眼后,喝了口茶,振作了下精神,向著自己的木料加工坊走去。

董政淵今年72歲,是村裡有名的木匠。這位15歲就開始與木料打交道的老人,參與建蓋了無數房子,精通多種木料工藝。早年長期在外,參與過富源縣招待所、富源縣第五中學校舍建設等工作。“別人一天掙2塊錢的時候,我一天的工錢就是4塊,原因就是我的技藝比他們強。”回顧當年,老人至今仍一臉自豪。

在家中享了幾年清福后,董政淵發現:常年勞作的身體,一旦閑下來,很容易罹患各種疾病。於是,他再次操持起了老本行。

此時,他發現,自己干了幾十年的木共活已經變了,“原來都是靠人工,而現在,全部都是電動的機器。連最離不開手工的刨木,都是機器在干。”

為跟上形勢變化,董政淵也買來了電動刨木機、壓刨機、電鋸等。這些機器的運用,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一天才能做2個板凳,現在有了這些機器,一天完全可以做4、5個。如果像年輕時候那樣趕工的話,一天6、7個都完全能夠做,而且利用機器加工出來的,工藝精細,質量好。”

董政淵介紹說,在沒有用上電動機械的時候,木工活是一項耗體力的笨重的伙計,每天下來,人都會感到疲憊不堪。“單就刨木而言,看著不怎麼費勁,但干一天下來,手臂都是酸疼的。特別是沒干慣這種伙計的人,突然來干幾天,相當於在農田裡干一個月。”

用上電動機器后,原本耗體力的木工活變得輕鬆起來。董政淵直言,在重新操起舊業之初,他隻想著隨便搞點小范圍的加工,目的是活動下自己的筋骨,甚至於每天工作的時間他都預定好,隻干3個小時,而且做得伙計都是些小樣的,如加工凳子、椅子之類,連桌子他都不想著干。然而,用了電動機器后,董政淵發現,他每天三小時干的工作量,比原來一整天干的都多,而且經常一干就是一個下午,回到家后竟沒有疲憊的感覺。“依靠這個木料加工,我每個月都能掙3000多元,村裡外出務工的青年,有的時候一天也才能掙這麼點錢。想不到,老都老了,還能依靠老技能賺錢,真的是‘老樹發新芽’呀。”董政淵一臉樂呵。

“要是早些年能用上這麼好的機器,像這樣的房子,我還能再建一棟。” 董政淵指著他家10多年前建起的一棟樓房說。房子2層,共300多平米,是董政淵利用自己幾十年干木工活掙來的積蓄建蓋的。

住進新房后,董政淵家裡不斷添進各種家電,除了之前用的電飯煲、電磁爐、電視機外,還有了洗衣機、冰箱、取暖器。老人還盤算著“如果木料加工生意像現在一樣好,明年底要在家裡安裝個空調。”

“早些年間,這些東西隻有城裡才能用上。”董政淵在富源縣城做木工的時候,曾買了一口電飯煲背回家,結果,村裡的電力根本帶動不了。

現在,全村的絕大多數家庭不僅用上了各種生活電器,而且還依靠電力,讓消耗在生產中的體力節省了下來。

69歲的葉紹菊,兒子兒媳都在附近煤礦打工。家中幾畝地裡玉米收回來后,她一個人就完成脫粒。“現在,機器啟動起來后,隻管從裡面倒,出來后就是玉米粒。一個人一天早上能弄出800斤來。”老人一邊晾晒玉米粒,一邊介紹說,在沒有使用電動脫粒機的時候,要2個青壯年小伙子,花2天時間才能敲打下800斤來。

“我們村裡能有今天這樣的變化,除了黨的政策外,電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村民李旭說,在電網結構薄弱、供電能力不高的時候,全村100多戶人家,老老小小全年都在為各種農活奔波勞累,電網改造升級之后,各種機器大規模進入村裡,村民不僅得到了空閑時間,還依靠電力,賺到了錢。(杜明彥、吳永春、馮智勤)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