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古城故事 領略洪商文化

洪商文化博物館展出的元“至大二年”銅權。
洪商魂展廳一角。
“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洪江當老板。”走進湖南懷化洪江古商城,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引人駐足,這便是近日新開館的洪商文化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唯一一座湘商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匯集了大量體現洪商文化的文物藏品,多為當地文物部門收集和居民捐贈。
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自古是重要驛站和繁華商埠。元代末年,這裡是湘黔邊境的大墟場。明清時期,洪江成為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重鎮。湘西南商業文化和徽商、晉商、浙商、贛商等商業文化在此碰撞融合,造就了獨特的洪江商道文化。
洪商文化博物館位於洪江古商城核心區域,於2021年開始籌建。館內展覽緊扣“天下洪商”主線,分為洪商源、洪商城、洪商人、洪商魂4個部分,展示了從商周時期至20世紀50年代的700多件展品,講述了波瀾壯闊的洪江商業發展史。
走進序廳,一艘氣派的古商船模型映入眼帘,與兩旁展牆上銅制浮雕航運圖景呼應,展現了洪江古商城繁盛時期商船雲集、百貨流通的景象,令人震撼。
展廳裡陳列著陶器、銅矛、古幣、首飾、榨油機等文物,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清光緒年間的洪油榨油機。“洪油榨油機是用來生產桐油的設備。”洪商文化博物館館長梁斌說,洪江盛產桐油,不少外地人來洪江創業,創新改革煉油工藝,制成一種新的優質桐油,取名為“洪油”。清代中葉之后,洪油成為洪江三大支柱產業之首,形成產、運、銷一體的格局。“有人這樣形容洪油生意:‘纖篾響、銀元響、鑼鼓響’,說的是洪油裝船用纖篾,商家交易后數銀元,再帶著鼓鼓的腰包去聽戲。”梁斌說。
博物館裡不僅有文物,還有老物件。梁斌指著牆邊一台鐵制機器說:“這個機器現代人大多沒見過,它叫‘水龍’,是舊時用來滅火的工具。”水龍設計巧妙,體積不大,卻“五臟俱全”,水槍和雲梯都有,通過中部的加壓臂將水箱內的水推入管道中輸出。梁斌說,水龍是洪江古商城中的公共消防設備,有力保障了商戶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洪商魂展廳,一幅“吃虧是福”的匾額拓片圖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這幅字由鄭板橋書寫,背后還有一個故事。”梁斌說,相傳鄭板橋的一個本家親戚在洪江做木材生意,有一次遇到挫折,將要虧本,他心中不悅,便把這事告訴了鄭板橋。鄭板橋回信時送了這幅字,親戚悟出其中深意,便把它刻在匾上、置於院中,時時提醒自己,在商海中要保持坦然心態。此匾成為鄭氏家訓,世代珍藏,保存至今。除了“吃虧是福”,洪商文化中還有“對天勿欺”“居仁甫義”“外圓內方”“裡仁為美”等理念。
博物館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給觀眾帶來生動多彩的觀展體驗。在洪商源展廳,一塊大型交互式電子屏再現了清代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記》中描述洪江古商城“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的繁華景象,讓觀眾身臨其境領略古商城的風採。展廳裡還有微縮景觀設計、3D全息漫游影像等,增強觀展的趣味性和體驗感。
“古商城的歷史很長,洪商的故事很多。”梁斌說,走進洪商文化博物館,可以了解洪江古商城的形成、發展歷程及其厚重的文化底蘊,領悟洪商文化古為今用的當代價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