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

普洱江城邊境“直過民族”的華麗蛻變

2020年07月07日16:0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瑤族群眾在小組活動室開展活動(供圖)
瑤族群眾在小組活動室開展活動(供圖)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普洱市江城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小康路上,決不讓一個民族兄弟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作為脫貧攻堅的最根本任務來抓,從農危房改造、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素質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精准施策、精准幫扶,讓全縣1122戶485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838戶3669人)瑤族同胞定居、定耕、定心,確保了邊境線上“直過民族”的高質量脫貧,實現了“直過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的蛻變,在邊境一線譜寫了一曲25個民族同步脫貧致富奔小康、共同繁榮進步的生動樂章。

換窮窩定居 開啟幸福新生活

江城縣與老撾、越南接壤,是雲南省唯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素有“一城連三國”的美稱。瑤族是跨境而居的“直過民族”,長期以來,處於食不果腹的刀耕火種、游牧、游耕的生活狀況,一直以“吃盡一山過一山”、甚至是“討飯吃”的方式游居於中老越邊境線上。生產生活水平低,觀念落后、文化素質低一直是瑤族群眾脫貧的短板和弱項。

據介紹,江城縣的瑤族主要聚居在康平鎮、整董鎮、寶藏鎮、國慶鄉4個鄉(鎮)的10個行政村34個村民小組,其祖祖輩輩大多聚居生活在邊境沿線的深山老林裡,社會發展程度低,交通受阻,信息閉塞,通訊不暢,長期與世隔絕,經濟社會起步晚,發展基礎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生產生活缺乏目標性、計劃性,群眾發展意識不強,貧困程度深,生產生活習慣與其他少數民族存在較大差距。針對瑤族住房條件簡陋不堪、房屋破舊、環境惡劣和交通不便等特點,江城縣按照“因地制宜”與“因族施策”相結合的原則,全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農危房改造,消除全縣所有瑤族群眾C、D級危房,徹底解決了瑤族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保障問題。其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18個村民小組,受益瑤族群眾616戶2604人(建檔立卡戶568戶2450人),擺脫了因為信息閉塞造成貧困的局面,幫助瑤族群眾實現了挪窮窩搬新家,過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實施農危房改造426戶1786人(建檔立卡戶267戶1208人),讓瑤族群眾住上了安全穩固的住房。

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硬化4個鄉(鎮)瑤族群眾聚居區村組公路92公裡,實現村組道路全部硬化,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破解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昔日茅草房、杈杈房、家禽到處跑、污水橫流的瑤族聚居區,如今變成了有著寬敞舒適的特色民居、房前屋后綠樹成蔭繁花掩映,道路筆直平坦干淨整潔,產業百業興旺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網絡的美麗村庄了。同時各家各戶還做到廚衛入戶和人畜分離,並開展以衛生干淨、物品整潔、庭院綠化、風俗文明為主的清潔家園建設行動,極大地提升了各聚居區的人居環境。

村民鄧慶文是一名黨員,也是瑤族文化傳承人,他家共有6人,在建房上,共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建房補助120000元、舊房拆除獎勵36000元。目前已入住新居一年了。家裡嶄新的電視、沙發、茶幾和廚房用具一應俱全。每天清晨打掃衛生、整理內務,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讓家舒適、溫馨、宜居,這是現在他家一家人的生活習慣。“以前我們在大山上住的是茅草房,什麼也沒有,勞動回來洗澡地方也沒有,就這樣睡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我們住上了新房,生活條件和交通都很方便,各方面都很好。能住這麼好、這麼漂亮的房子,全靠黨的好政策啊!”鄧慶文如是說。

穩發展定心 自信感恩跟黨走

在確保瑤族同胞穩定的安居又樂業的基礎上,江城縣通過黨建引領、鄉村規劃、民俗文化挖掘等措施來激發其內生動力,讓其參與感、責任感、榮譽感、自豪感、歸屬感得到了增強,確保瑤族群眾經濟、文化等得到發展,為脫貧攻堅、村民自治、鄉村振興等提供了保障。

江城縣注重在每個瑤族聚居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脫貧示范帶頭作用。通過開展“自強 誠信 感恩”教育活動,組織黨員和群眾通過舉行座談會、討論會、談心談話會等活動,瑤族貧困群眾深刻理解了惠民政策,“自強不息、誠實守信、脫貧光榮”的思想觀念和感恩意識樹立起來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黨的感恩之心,轉化成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覺意願和行動。

該縣還注重在瑤族聚居區打造融“民居特色村寨示范、鄉村旅游示范、扶貧產業示范、民俗文化示范”元素為一體的宜居鄉村示范點,如在干田團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進行了一期規劃200畝,打造傳統特色民居、農特產業發展、瑤族文化傳承基地、游客服務中心為主的鄉村民族旅游綜合體﹔進行了二期規劃2000畝,打造生態茶園觀光、農耕文化一站式體驗為主的鄉村旅游項目。特色民居、扶貧工廠、增收產業、養殖小區等“四個措施”的落實,將實現帶動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發展觀念的轉變的“兩個帶動”,讓村庄達到宜居、宜游、宜業的目標。

2019年,新建了瑤族文化傳承館,以雕塑、文字、壁畫等的方式,集中展示瑤族的宗教信仰、繁衍生息、生產生活、歷史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痕跡,讓其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在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打造“文化牆”,以生動活潑、富含當地民族元素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展示了瑤族人文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村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充滿著滿滿的正能量。積極發展傳承瑤族家庭作坊染織業、刺繡手工業。組織開展打獵節、祭谷節、祭祖節、盤王節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弘揚本民族優秀特色傳統文化展示民俗風情,豐富瑤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民族大團結,樹立其瑤族文化的自信。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中盛情綻放,讓民族文化自信之花盛放在邊境線上。

下一步,江城縣還將進一步加大對瑤族群眾的傾斜幫扶力度,讓其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繼續講述其變化的故事,發展的故事,跨越的故事,讓瑤族同胞生活越來越好,繼續在邊境線上的守好國土,固好邊。(陶汝燕)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