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臨滄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

興一方水利 增民生福祉

2024年01月08日10:41 |
小字號

2023年10月10日,《臨滄市水網建設規劃》順利通過雲南省水利水電工程技術評審中心審查,是雲南省第一個通過評審的州(市)級水網建設規劃。

通過審查的《臨滄市水網建設規劃》,是臨滄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全力建設現代水網,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力舉。

近年來,臨滄緊緊圍繞生態保護、轉型發展,大興水利項目,積極應對旱澇災害,全面推進河長制,提升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在更高水平上保障臨滄水安全,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支撐和保障。

興水——

推進水利大發展

治水安邦、興水利民。臨滄作為農業大市,高度重視水利建設,通過科學謀劃,抓項目、補短板、強弱項、夯基礎,不斷掀起水利建設新高潮。

“十四五”以來,臨滄共有12件大中型重點水利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佔全省納入規劃同類項目82件的14.63%,居全省第一﹔項目總投資134.12億元,佔全省納入規劃同類項目總投資的12.37%。項目包括大型灌區工程2件,中型水庫工程10件。

2023年,共37件大中型重點水利項目納入《雲南省水網建設規劃》,佔全省納入規劃同類項目315件的11.75%,居全省第二﹔項目總投資526.95億元,佔全省納入規劃同類項目總投資的12.39%。項目包括大型灌區工程5件,大型水庫工程2件,中型水庫工程30件。

當前,臨滄正搶抓政策機遇,統籌推進前期工作,全力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在建42件重點水源工程,11件完成建設任務,2件通過下閘蓄水驗收,2件通過竣工驗收。

護水——

繪就水美新畫卷

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水資源豐富。立足水資源優勢,臨滄大力提升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維護河湖健康生命,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河湖的美好追求,努力寫好“水文章”。

為加大治水護水力度,市委將河湖長制工作列入2023年“六大培訓培養工程”計劃,市委組織部、市河長辦委托河海大學於2023年3月舉辦了臨滄市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河湖長履職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水利部、河海大學、省河長辦專家教授以“現場集中+視頻會議”的形式,對全市四級河湖長,市、縣(區)河湖長制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負責人等2500余人進行了全覆蓋培訓。

自2015年地方立法以來,臨滄市水務局先后牽頭制定了《臨滄市南汀河管理保護條例》《臨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臨滄市河道採砂管理條例》3部地方性法規。其中,《臨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為雲南省首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方性法規。

臨滄還以全面提升全市水利工作智能化水平和指揮決策能力為目標,通過整合山洪災害預警平台、河道採砂監管平台、小型水庫監測設施及運管平台、智慧河湖等已建系統的數據資源,推動全市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體系管理實現監測一體化、決策科學化、防御主動化和指揮扁平化。

用水——

描繪水利幸福圖

水資源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臨滄始終堅持以水為重、以民為本,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2012年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臨滄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以深化水利發展改革為主線,發揮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作用,用水方式逐漸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2021年以來,全市8個縣(區)100%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其中臨翔區、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鎮康縣、雲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先后通過水利部復核。

“水利是農業、生態的命脈,我們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增強的局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堅持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為引領,統籌推進水旱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持續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支撐。(王正強 李曉東)

來源:臨滄日報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