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盡人間事 寫透萬種情
——讀《馮俐劇作選》

![]() |
劇作家馮俐的三卷本作品集《馮俐劇作選》(作家出版社)收錄了馮俐數十年間創作的60多部劇本,約百萬字,按體裁和主題編排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以大型舞台劇為主,涵蓋話劇、歌舞劇、舞劇等不同形式的10部作品﹔中卷聚焦短劇創作,收入包括戲劇小品、音樂短劇、綜藝短劇等在內的43部作品,並附有兩部電影劇本﹔下卷則集中展現了馮俐在兒童劇領域的造詣,收錄了成長戲劇、獨角戲等各類11部作品。作品集不僅是對作者個人創作軌跡的全景式呈現,更為年輕一代戲劇創作者提供了重要參考。
閱讀《馮俐劇作選》,突出的感受是她的創作版圖非常遼闊,橫跨話劇、音樂劇、歌舞劇、舞劇、詩劇、廣播劇、小品、電視短劇及電影劇本,甚至在電視劇領域也留下近300集經典作品,如《北京夏天》《穿越時空的愛戀》《我愛我家》等,每一部都鐫刻著時代的文化記憶。題材上,她自如游走於現實、歷史與幻想之間,風格則涵蓋正劇、悲劇、喜劇等多元類型。值得稱道的是,其作品超90%都被成功搬上舞台、熒幕或廣播平台,在不同媒介領域引發廣泛傳播,形成良好市場口碑,並斬獲國際國內重要獎項。很難想象,若沒有對歷史脈絡的熟稔、對文化肌理的洞察,如何能在如此廣闊的創作領域中縱橫捭闔?
閱讀馮俐的劇作,既能窺見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觸摸一代人的精神輪廓,也能領略一方水土的獨特風情。其劇作具有貼近時代脈搏、貼近生活肌理、貼近精神母題的創作特質。
馮俐的現實題材劇作裡有一種歲月沉澱的厚重質感,如同精心封存的時光膠囊,將不同時代的社會切片、人性樣本妥善收藏。她筆下的主角也好,配角也罷,生旦淨丑,甚至跑龍套的小人物,都在時代的大舞台上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是主動選擇,抑或是被動裹挾,其中的復雜況味,唯有戲劇能以具象化的沖突、詩化的語言,將命運的微妙與宏大娓娓道來。
以話劇《人跟人不一樣》為例,這部探討人性差異的作品,以山東棗庄山家林礦工程師蘇德福為原型——為何偏偏選中這個看似平凡的人物?因為他的人生選擇顛覆了世俗認知:出身優渥、背負家族期望的他,毅然選擇扎根煤礦,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凡。為了精准捕捉人物特質,馮俐突破性別與環境限制,兩度奔赴棗庄礦區,在一個多月時間裡,20余次深入井下。要知道,在當時的煤礦行業,幾乎沒有女性下井。當《人跟人不一樣》在首都劇場首演時,近20米長的舞台水箱實景呈現井下搶險場景,逼真的視覺沖擊讓業內人士驚嘆:“這個劇組太敢想、太敢做!”而在礦區的3場演出,更引發礦工群體的強烈共鳴,許多觀眾含淚表示:“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心聲!”
在經典文學改編領域,馮俐的大型芭蕾舞劇《紅樓夢》堪稱跨界融合的典范。她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以芭蕾的肢體語言為媒介,重新勾勒人物的心理軌跡,讓賈寶玉、林黛玉等經典形象在足尖的旋轉中,迸發出對命運的抗爭之力。這種將東方古典美學與西方芭蕾藝術結合的嘗試,讓這門“足尖上的藝術”,在《紅樓夢》的詩意世界裡生根發芽,開出東西方文化對話的藝術之花。
兒童劇《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創作,則展現了馮俐在跨界創新中的哲學深度。這部改編自曹文軒同名小說的作品,以“山羊為何寧可餓死也不吃天堂草”為核心隱喻,通過主人公的成長蛻變,探討尊嚴、選擇與生命價值的終極命題,最終斬獲曹禺劇本獎。這種將文學母題轉化為戲劇語言的創作智慧,為兒童劇注入了哲學思辨的基因,拓展了兒童戲劇的思想邊界。
閱讀《馮俐劇作選》,人物的一顰一笑、一悲一喜,皆鮮活如在眼前,揮之不去。讓人不由自主地追隨著劇作家,在虛構與現實的交界處,走入叩問靈魂的精神聖殿。這三卷本作品集,不僅是一位劇作家的創作備忘錄,更是中國當代戲劇藝術發展的微縮史,見証著一位藝術家以筆為刃,剖開生活表象,直抵生命本質的勇氣與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