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醫心醫意︱做患者生命中的一道光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
2025年08月19日11:3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他們是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守護者,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主力軍。

2025年8月19日,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如期而至。在雲嶺大地上,16萬名執業(助理)醫師以平凡而偉大的堅守,救死扶傷,護佑健康:急診室裡,他們通宵達旦與時間賽跑﹔門診室中,他們耐心問診為患者解憂﹔手術台前,他們聚精會神與病痛交鋒。這些忙碌的身影,皆是“德馨於行,技精於勤”的生動注腳。

人民網雲南頻道特別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雲南醫師群體的堅守與奉獻,記錄他們與生命同行的溫暖故事。

“劉叔叔,我想看長頸鹿。”“我喜歡大象。”“劉叔叔,我要小獅子。”昆明市兒童醫院(雲南省兒童醫學中心)兒內綜合科主任劉凱的門診室裡,少了些哭鬧,多了些熱鬧。他21年堅守在兒科臨床一線,聽診器總被他藏在一隻毛絨小玩具裡,這是他和孩子溫柔對話的“敲門磚”。

兒科醫生不好當。劉凱的本科同學,如今還在做兒科醫生的,不足四分之一,攻讀兒科博士學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兒科又被稱為“啞科”,患兒表達能力較差,小嬰兒無法說話,病情描述幾乎全靠家人。兒科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復雜程度不亞於成年人,尤其易發一些復雜的先天性罕見病。這讓兒科醫生工作起來,活兒不少但壓力更大。

劉凱圖說-昆明市兒童醫院劉凱(前排左)。-受訪者供圖

劉凱(前排左)。受訪者供圖

但劉凱熱愛這一行。16年前,他遇到了一個23周的早產兒,體重僅500克,氣若游絲、命懸一線,早產兒的父母痛苦地猶豫是否要放棄這個孩子,萬一孩子有后遺症,這是這個家庭所不能承擔的重負。

劉凱看到這個輕飄飄的小生命,還沒有一隻小貓大,實在不忍心放棄,他說服家長:“給他一次機會,也給我們一次機會!”

接下來的90天,他吃住都在早產兒床前,一有突發情況能最快響應,夜裡要醒好幾次確認孩子的呼吸機,孩子的父母也竭盡所能精心照料。最終,孩子救回來了,如今已長成一個健碩的大小伙子。劉凱說:“這個患兒對我的人生觸動非常大,我帶學生時一定會教他們不能輕易下結論,醫生要給家長信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

行醫幾年后,劉凱懷揣著對臨床各種問題的思考,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攻讀兒科學博士。畢業時,導師多次挽留:“你想去歐洲任何國家,我都可以推薦。”劉凱對導師說:“我的家鄉位於中國西南邊疆,醫療水平相對於北上廣這樣的城市弱很多,那裡的小朋友更需要我。”於是,他帶著在德國所學回到昆明,扎根自己所學領域,並應邀在多個醫院開設專家工作站,將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更多地方。

劉凱圖說-昆明市兒童醫院劉凱在德國攻讀兒科學博士期間(后排右二)。-受訪者供圖

劉凱在德國攻讀兒科學博士期間(后排右二)。受訪者供圖

在雲南省內,昆明市兒童醫院牽頭,構建覆蓋全省的“1570”三級兒童急救網絡。即1個省級中心:昆明市兒童醫院作為Ⅲ級救治中心,配備ECMO等尖端設備,承擔全省最復雜病例救治。5個區域分中心:在曲靖、普洱、昭通、紅河、大理等5個州市設立Ⅱ級分中心,覆蓋主要人口聚居區。70個縣級節點:在70個縣設立Ⅰ級急救站,確保2小時內可及性。該體系運行一年多來,已成功轉運救治危重患兒3445例。

雲南臨近南亞東南亞,昆明市兒童醫院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疑難復雜疾病診療中享有較高的口碑,時有鄰國患兒不遠千裡踏上跨國醫療之旅,劉凱也多次參與了這樣的醫療救治,不斷拓寬提供醫療服務的范圍。

採訪時,劉凱的眼睛裡布滿紅血絲,但他卻不以為然:“我們救一個孩子,未來他也許成為一個平凡的人,也許會改變世界,我願意成為每個人人生的第一道光。”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