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醫意︱80歲,正是拼搏的年紀

他們是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守護者,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主力軍。
2025年8月19日,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如期而至。在雲嶺大地上,16萬名執業(助理)醫師以平凡而偉大的堅守,救死扶傷,護佑健康:急診室裡,他們通宵達旦與時間賽跑﹔門診室中,他們耐心問診為患者解憂﹔手術台前,他們聚精會神與病痛交鋒。這些忙碌的身影,皆是“德馨於行,技精於勤”的生動注腳。
人民網雲南頻道特別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雲南醫師群體的堅守與奉獻,記錄他們與生命同行的溫暖故事。
吳榮祖的手,曾緊握祖輩傳承的藥碾,也搭過數萬患者的脈,如今已年過八旬的他,是第二屆全國名中醫、全國第五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他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一輩子,對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有著深入的研究,尤其對中藥附子的臨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剛給學生講完課的吳榮祖,雙手輕覆膝上,十指微弓,依然精神矍鑠,他的講述徐徐展開。
吳榮祖系雲南吳氏扶陽學派第三代學術繼承人,扶陽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中醫世家的他,自幼便目睹祖父、父親和母親為患者診療。“常常是憔悴虛弱的病人來,甚至被抬著進來,但通過我們家人的治療,最后開心地站著離開。”
80多歲的吳榮祖依然堅守在中醫臨床一線。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從小的耳濡目染,吳榮祖堅定地選擇了中醫專業。1968年從雲南中醫學院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了保山市一個衛生院工作。在那個隻有10來個醫生、30多張病床的衛生院,吳榮祖是唯一的中醫,這意味著看病、抓藥、煎藥等工作都隻有他自己摸索著來。
“在那裡工作的5年,我對農村的疾病和亞熱帶特殊疾病都有了比較深的了解,每當遇到傳染病時,我和同事們總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這種方法的療效顯著。”遇到難題,吳榮祖就趕緊寫信回家詢問,收到信后又根據當地群眾情況進行調整,以達到更好地治療。
轉眼50多年過去了,吳榮祖一直辛勤耕耘在中醫臨床、教學、科研一線,學生遍布世界各地,除中國人外,還有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學生慕名前來學習。
吳榮祖認為,所謂古法,從不是故紙堆裡的字,而是能摸得著、用得上的“活學問”,中醫從來都不是“古法治古病”。“別看中醫隻用三個指頭把脈,卻能通過探尋成千上萬個脈象,從實踐中得出真知。”
吳榮祖和科室同事、學生們。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我現在80多歲了,依然會繼續服務患者,做好師帶徒工作。”在吳榮祖的“字典”裡,從沒有“退休”一詞。在學術上,他對扶陽之思想體會頗深,繼承並發揚了吳佩衡重視人體先天心腎之陽氣之思想。同時,發揚吳氏扶陽流派理法,提出在陽虛陰寒、虛實夾雜、真寒假熱等復雜變化的病証中首要注重“陽密乃固”,從而達到“陰平陽密”的“聖度”狀態。在具體治療過程中,吳榮祖善用溫陽扶正大法,注重“升舉三陰”與“平降三陽”同時進行。此外,他對以中藥附子為君藥的臨床配伍應用及對《傷寒論》三陰寒化証的病因病機,有深層次認識,對臨床各種疑難危重階段証屬三陰寒化証型者能以扶陽抑陰為大法,力挽沉疴,救治了大量的疑難危重患者。吳榮祖曾獲得雲南省衛生科技成果獎三等獎,先后四次獲得昆明市科學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獲發明專利5項。
“藥有性味,人有性情,能把草木的偏性,調成人體的平和,這便是中醫的道。”吳榮祖時常對學生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