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雲台會主題活動側記:山海同心筑未來

第13屆雲台會在昆明開幕。 本報記者 周燦 陳飛 攝 兩岸嘉賓在昆明共敘情誼、共謀合作、共話發展。 周燦 陳飛攝
8月6日,第13屆雲台會主題活動在昆明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政要、商界精英、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等450余名嘉賓共敘情誼、共謀合作、共話發展。
作為深化雲南與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雲台會已走過十三個春秋。十三年深耕,一場跨越海峽的約定從未爽約﹔十三載耕耘,一條融合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51場次雲台產業對接活動激情澎湃,77場次交流活動情誼交融,9000余名島內外政商界人士赴約,200余個雲台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這一串串數字不僅是深化兩岸交流的有力見証,更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共謀發展的堅定行動。
政策護航 融合發展根基牢
與會嘉賓有這樣一個共識:雲南與台灣雖遠隔山海,卻始終保持著密切的交往與深厚的情誼。近年來,雙方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成果豐碩,為兩地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也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雲台合作的枝繁葉茂,更植根於肥沃的政策土壤與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之中。
當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為區域合作注入強勁動力,也為雲台攜手開辟了新藍海。本屆雲台會以“共享RCEP新機遇 推動雲台融合新發展”為主題,正是敏銳把握了時代脈搏。雲南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在RCEP框架下優勢更加凸顯。
昆明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順雲對此深有體會:“雲南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台資企業入滇,能與本地企業攜手並進,更有優勢共同開拓廣闊的南亞東南亞市場,這是真正的互利共贏。”雲南獨特的資源稟賦、活躍的口岸經濟,與台灣在電子信息、精密制造、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及國際市場渠道,在RCEP的大舞台上找到了精准對接點,能夠釋放出巨大的合作潛能。
香港國際經貿合作協會理事長、香港台灣商會名譽會長陳青東同樣高度評價雲南的樞紐價值,認為雲南擁有連接RCEP成員國的跨境通道、成本優勢及宜居環境,是企業家和創業者的理想之地。
與此同時,從國家到地方層面持續釋放的惠台政策暖流,為台商在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家”的溫暖。國家“26條”“31條”惠台措施、雲南省惠台“75條措施”以及《雲南省貫徹落實“農林22條措施”服務指南》等,為台商台企在雲南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昆明、保山、普洱、西雙版納、大理等州市也結合實際,相繼細化惠台措施,省直部門出台落實惠台政策配套意見,省委台辦制定相關服務指南和清單,幫助台商台企應享盡享優惠政策。這些政策措施降低了台商台企的投資成本和經營風險,增強了在雲南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政策的溫度轉化為台商內心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我想要五分協助,得到的往往是十分支持,讓我有‘在外遇困難,回家有人挺’的安全感。”雲南八方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志哲生動講述,相關部門“像一家人一樣”,關懷備至,響應迅速,這也是吸引台商持續扎根的重要原因。“這裡的營商環境讓我們投資很安心。”這份認可,也成為台商與雲南攜手共進的堅實基礎。
產業契合 雲台情緣暖人心
政策與區位是發展的骨架,產業間的天然契合與血脈中的情感共鳴則如同雲台合作充滿活力的血肉與靈魂。截至2024年底,雲南省累計批准台資企業1247戶,實際使用台資21.76億美元。天福茶葉、安佑集團、遠泉果蔬、巨揚花卉等知名台企在雲南持續加大投資,成為雲台合作的生動寫照。
雲台兩地產業結構如同精妙的榫卯,展現出天然的互補魅力。加快推動雲南的“資源稟賦”與台灣的“制造優勢”雙向奔赴,近年來雲南省相關部門不遺余力,台商也有同樣的默契。
張順雲表示,雲南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發展迅速,而台灣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比較優勢突出。“台灣在醫療、生物制藥、高端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積累的成熟經驗與雲南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產業升級需求十分契合。”目前,他們企業正實施的兩個大型項目在雲南進展順利,主要涉及文旅康養、產業園區等領域。
在文旅文創領域,雲台兩地產業互補效應同樣明顯。質時代(雲南)科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威仁的產業版圖正是兩地融合發展的縮影——從綠化工程起步,延伸至文旅、康養、農業、文創等多個領域,構建起兩岸合作的繁茂之林。廈門曦莛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於庭了解雲南的相關情況后非常興奮,計劃將雲南的自然與民族元素融入她的設計,“我希望創作兩岸年輕人都喜歡的文創產品。”
美食文化同樣能夠拉近心靈的距離。成都奢予美學珠寶總經理秦健庭對雲南的野生菌和少數民族飲食情有獨鐘,他敏銳地看到了融合創新的機遇,期待將雲南的山野風味與台灣的特色烹飪技術相結合,創作獨具特色的美食體驗,讓舌尖也成為兩岸融合的見証。
“有燈就有人,有路就有家”,祖父的話始終縈繞在鄭威仁心頭。如今,他正籌備雲南的“台商大廈”,規劃中的台胞服務中心與文化展示區,是他心中希望打造的台商在滇的“第二個家”。“我專門建設了‘台灣青年人才公寓’,希望能讓初來乍到的台灣青年有個‘臨時港灣’——推開窗能看到雲南的雲,下樓能吃到燒豆腐,遇到困難時,隔壁住的雲南伙伴會端來一碗熱騰騰的米線。”鄭威仁笑著說,“我希望讓每一個想來雲南的台灣青年知道,這裡有舞台,更有溫度。”
情牽兩岸,他們以心連心傳遞“家”的溫度。秦健庭習慣將“祖國美好的東西帶回台灣”,更樂於化身向導,帶著台灣的親友踏上大陸的土地,讓他們親身感受壯麗山河的震撼,用腳步丈量這份血脈相連的遼闊。曾於庭相信“百聞不如一見”,她建議通過更多青少年交流與深度旅游,讓台灣同胞親自觸摸這片土地的溫度,激發源於內心的了解與認同。張順雲多年堅持“以商帶商”,不遺余力地牽線搭橋,引入台灣優勢資源,其動力不僅源於商業眼光,更源於一份希望兩地同胞共享發展成果的朴素心願。汪志哲經商多年,最終選擇在雲南種下牛油果樹,那句“雲南人的熱情純粹,讓我心定了下來”,道盡了這片土地上質朴的人情味,給予了他最珍貴的“家”的安全感。
在雲台會主題活動中,會場內,雲南相關部門負責人向台商們詳細介紹各領域的投資機遇與發展規劃,精准對接需求,熱情遞上合作的“橄欖枝”。會場外,聚焦雲南優勢資源稟賦與台灣優勢產業方向,精心組織台商台企台胞代表深入昆明、曲靖、大理、玉溪、紅河、楚雄等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通過舉辦7場專項對接活動,展示雲南高質量發展的新面貌與新成效,發出深化合作、互利共贏的邀請。(記者 張敏 羅蓉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