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邀客享 南華菌正鮮

“晚上包間的客人要加份鬆茸刺身,陽麥粑粑換成蕎麥餅……”下午四點剛過,劉曉彤又在新店裡忙得腳不沾地,核對菜單、接聽“熱得發燙”的訂餐電話,為即將到來的晚間客流高峰做准備。
暑期,正是每年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野生菌的“黃金賞味期”,這些天正趕上第二十二屆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來自天南海北的食客沖著“菌香”來到南華,劉曉彤的兩家店每天有120多桌客人,60多名員工與她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卻有條不紊。
在南華的山林間,野生菌破土而出。人民網記者 虎遵會攝
“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除了中午吃飯花1個小時,其他時間都閑不下來。”劉曉彤邊說邊檢查起每張餐桌擺放的距離,安排服務員調整以便讓顧客坐得更舒適。
今年6月剛開業的新店是劉曉彤在南華縣開的第二家野生菌餐館,毗鄰南華國際野生菌交易中心和高速路口,“在新店客人可以體驗採菌、買菌、洗菌、做菌,更有來到菌鄉的參與感。”劉曉彤說。
今年是劉曉彤在南華從事餐飲行業的第37個年頭,沒有絲毫的懈怠或“審美疲勞”,相反,她越干越起勁。
“生在南華、長在南華,我們一家人都是做餐飲的。”1988年,劉曉彤在南華縣龍川鎮開起一家五六平米的小吃店,算是自立門戶開啟了創業生涯。
小吃店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一抓一大把”,怎樣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好在“菌出山林”的南華給了劉曉彤答案。
2003年,南華縣第一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舉辦。有什麼樣的底氣才敢給菌子和美食“過節”?這個位於昆明和大理之間的小城,靠著豐富的野生菌和美食資源,漸漸打響了“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的名號。
南華野生菌“出圈”,當地的人氣也漸漸旺了起來,2006 年,劉曉彤便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商機,開設了野生菌火鍋店,成為南華縣第一批趕上這股“潮流”的人。
一路走來,劉曉彤積累了不少“秘訣”。
“‘鮮’是第一位的。”劉曉彤說,“如今,野生菌在很多地方都能品嘗到,但南華野生菌的‘鮮’,是獨一無二的。”雨季,每天凌晨四點多,最新鮮的野生菌就會被農戶採摘下來,送到她店裡。這樣的新鮮,為食客們帶來了純正、天然的美味。
口味要“精”。“小時候我爸爸做野生菌做得特別好,煮一大鍋菌子,放上一罐紅燒肉罐頭,光聞到那個香味就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劉曉彤回憶著小時候的口味,原創了野生菌獅子頭、紅燒肉牛肝菌等菜品,把記憶中的美味分享給更多人。
南華美食。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匠心傳承,堅守本味。“店裡的廚師一干就是二三十年,老味道需要傳承。新來的廚師都要經過統一培訓,在傳承經典的同時,大家也會共同研發新菜品。"
忙碌填滿了日子的縫隙,收獲的果實也在悄悄生長。從一家店到兩家店,從20多個菜品到50多個菜品,從零散經營到規模化運營,劉曉彤的“奮斗史”,正是南華野生菌美食行業從零散起步到規模化發展的生動縮影。
“既有鮮度也有服務,要有口味還要兼顧價位,菜品要傳承記憶中的風味也要推陳出新。”同樣在南華縣餐飲業打拼二十余年,南華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楊勇對近年來南華餐飲美食行業的變化感同身受。
“南華不僅有名菌,還可以利用美食資源打造出叫得響的名菜。”2017年,成為協會會長后,楊勇帶動協會成員致力於南華美食的創新傳承,到各地推廣交流,也利用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讓美食成為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
依托豐富的野生菌美食資源,南華已舉辦了二十二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打造了眾多有口皆碑的“雲南餐飲名店”和11家30年及以上的“餐飲老字號”,野生菌和美食成為了南華的特色IP。
截至目前,南華縣共有餐飲業經營主體2715戶,限額以上餐飲企業38戶。今年1—5月,餐飲業營業額達2.29億元,同比增長38.75%。
第二十二屆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川滇美食爭霸賽上烹飪出的美食。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第二十二屆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川滇美食爭霸賽於8月7日熱辣開賽。來自四川、雲南各地的數十位廚藝高手匯聚在南華縣非遺美食街,現場紅油翻滾、鮮香四溢,忙碌的灶台間,煙火氣蒸騰而上。
比賽現場,“跨界創新”成為了最大亮點:四川的豆瓣醬與雲南的乳扇結合,做出了咸香微辣的回鍋乳扇﹔滇西的諾鄧火腿搭配四川的干辣椒,燉出一鍋醇厚綿長的臘味煲……碰撞中融合的巧思,給這座充滿菌香的小城增添了別樣的風味。
現場人頭攢動,當地市民和游客盡情享用川滇美食——剛被麻辣鮮香的川味點燃味蕾,轉眼又沉醉於滇菜醇厚鮮甜的獨特魅力中。“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看著這熱鬧的場景,楊勇由衷感嘆,“美食,永遠是動人的城市名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