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鄉“村歌”響 共話民族情

“醉人的歌唱得馬纓花開,彝家阿表妹隨彩雲來,迷人的弦子都彈起來,唱一曲酒歌憂愁全拋開……”8月8日晚,悠揚的曲調從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國際野生菌交易中心旁傳出,向著落日染紅的天空飄去。
在“遇見雲南 雲菌天籟”——第二屆哀牢民歌薈暨“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動現場,這首由南華縣表演團隊帶來的《古歌回想》,以婉轉動聽的曲調、通俗易懂的歌詞,讓現場觀眾豎起耳朵,屏息聆聽,靜靜感受著原生態民歌的獨特魅力。
“遇見雲南 雲菌天籟”——第二屆哀牢民歌薈暨“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動。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當晚的表演以四季為主線,來自雲南省內外的16支村歌團隊齊聚哀牢山麓,用歌舞演繹哀牢山春季的生機勃勃、夏季的熱烈、秋季的豐收和冬季的沉穩。表演者質朴的嗓音和動情的歌舞,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融合民族音樂、非遺技藝、生態旅游元素的視聽盛宴。
時間倒回到表演前幾天,《古歌回想》的表演者、南華縣文化館副館長黃曉梅早已開始忙著准備演出服裝,核對各項細節,就為了給這首今年新創作、首次登台表演的民歌一個“完美開場”。
南華各地的彝繡和彝族服飾豐富多樣,針線紋理都蘊含著各地的歷史文化。黃曉梅這次選擇了南華縣馬街鎮的改良彝族服飾,華麗的頭飾為現場氣氛增添了更濃郁的民族風情。
“《古歌回想》是以彝族創世史詩《開奔勒篤——六祖古歌》為基礎創作的民歌,我們保留了傳統的唱腔和歌調,添加了現代歌詞,讓其更利於傳唱。”黃曉梅介紹了歌曲的創作理念。
萬人同跳“阿蘇嗻”。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南華彝族能歌善舞,至今還保留著講述彝族先人分支故事的《六祖古歌》,彝語稱作“開奔勒篤”,這是傳承彝族風俗、追根溯源的歌舞。2013年,開奔勒篤——六祖古歌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截至目前,南華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3個:省級項目12個,州級項目15個,縣級項目36個,其中不乏六祖古歌、阿蘇嗻跳歌調、彝族阿卡舞、南華沙街調等一批民族民間傳統歌舞。
如何讓傳統民族歌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近年來,南華縣不斷挖掘民族傳統村歌、民歌,融入新元素進行創新發展,讓村歌、民歌久久傳唱。
“我們以阿蘇嗻跳歌調為基礎,創作了舞蹈《縱縱歌》,通過現代的編創手法,使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煥發出新的活力。”黃曉梅介紹,“相比六祖古歌的厚重,《縱縱歌》表現的是南華縣哀牢山一帶勤勞善良的彝族同胞們,在逢年過節或者有好事發生時,穿上盛裝、背上三弦聚到一起圍著篝火來打跳的場景。”
《縱縱歌》在雲南省第十三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獲得銅獎,也成為了南華縣各類節慶活動時受群眾歡迎的打跳歌曲。
近年來,南華縣文化館連續創作出《縱起來》《國歇咧》《噻嗦》等廣受群眾歡迎的民族民間歌舞,讓群眾在傳承千百年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中,感受文化的力量。
“民族民間傳統的元素不能丟,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傳承中創新增加時代感,平衡視覺和聽覺增強吸引力。”黃曉梅說。
“村歌”是村民的聲音,來自生活、出自大地,也是展現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聲音。
第二十二屆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期間,萬人跳起“阿蘇嗻”。人民網 雷霽攝
歌舞無形,民族民間歌舞傳承、好作品“出圈”都需要場所和氛圍,“從前每個村庄都有跳歌場,如今,各種節慶活動、民歌展演就是新的‘跳歌場’,讓大家在熱鬧祥和的氛圍裡,去傳承、傳播民族文化。”南華縣非遺中心主任張建軍介紹。
雲南省是擁有豐富民族文化和多元民族特色的省份,眾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歌舞樂在此悠久流傳。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雲南省的民族民間歌舞樂也逐漸成為了塑造獨特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托南華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四季村歌’唱進了南華,也為各地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搭建了一座學習交流的橋梁。”張建軍說。
2024年,南華舉辦“繡舞南華”群眾文化廣場舞匯演活動。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鮮亮,不斷煥發新的光彩。“近年來,南華縣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抓手,推進‘民族團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南華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村歌”為紐帶,南華縣將繼續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讓有美景、有美味、有文化、有故事的南華更具吸引力。
“阿蘇嗻、阿蘇嗻,一起跳起來……”“四季村歌”活動接近尾聲,現場觀眾隨著節拍,跳起了歡快的阿蘇嗻跳歌調,火光照亮了人們幸福的笑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