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這個展覽 重走“血肉筑就的抗戰生命線”

一把鏽跡斑斑的扳手見証了80多年前,3200余名歸國華僑青年毅然歸國,不畏犧牲,筑起一條“不沉的補給線”。
8月8日上午,為宣傳即將舉行的“血肉筑就抗戰生命線——抗戰時期滇緬公路檔案文獻圖片展”,雲南省檔案館特邀南僑機工后代分享祖輩們那段可歌可泣的運輸傳奇。現場,第九批歸國南僑機工韓仕元的兒媳蔣玲華捧著公公生前用過的扳手,眼神中滿是敬意與追思。
時間回溯至抗戰初期,中國海上通道相繼淪陷。為搶運補給物資,打破封鎖,20余萬雲南各族兒女,僅用9個月時間,靠著簡單工具開鑿修筑起昆明至畹町全長959.4公裡的滇緬公路中國段(全線連接緬甸臘戍后達1146.1公裡)。
圖為雲南各族兒女修筑滇緬公路的場景。雲南省檔案館供圖
這條“中國抗戰生命線”,沿途要翻越橫斷山系縱谷區的雲嶺、怒山和高黎貢山余脈,跨過漾濞江、勝備江、瀾滄江、怒江等湍急江河,全線遍布懸崖急彎,運輸物資單程就需要7—8天,急需大批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和機修人員。
面對“國家需要你們”的號召,15批、共3200余名南洋華僑,毅然放棄安逸生活,突破重重阻礙踏上歸國之路。他們擁有了一個共同而光榮的名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到達國內時受歡迎的場面。雲南省檔案館供圖
時年25歲的韓仕元就是在此期間加入南僑機工。
“山高路遠,道路險阻,公公就是用這把扳手修理拋錨的卡車。”蔣玲華說。
南僑機工韓仕元的兒媳蔣玲華展示公公生前用過的扳手。人民網 曾智慧攝
比車輛拋錨更可怕的還有日軍的轟炸和危險的路況。據不完全統計,3200余名南僑機工中,超過1/3在滇緬公路沿線英勇犧牲。滇緬公路上,平均每公裡就有一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
“許多南僑機工,因運輸途中遭遇日機的轟炸而英勇犧牲,我公公多次幸運地躲過轟炸。”蔣玲華介紹。
第六批歸國南僑機工陳亞楷的外孫汪志濤,就曾聽外公提起運輸過程的艱險:“滇緬公路一側是懸崖,另一側是峭壁。有一次,我外公駕駛著卡車行駛至‘老虎嘴’路段,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由於道路泥濘車輛突然打滑,車輛在懸崖邊懸空,差點墜入懸崖。”
正是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1939年至1942年,經滇緬公路運送的軍需物資達50多萬噸,還有不計其數的民用物資,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了重要物質支持。
圖為滇緬公路通車時場景。人民網 曾智慧翻拍
據統計,回國參戰的3200余名南僑機工,有1000多人為國捐軀,幸存者也已先后離世,但他們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愛國熱情,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后世前行的道路。
“外公53歲就離世了,但他曾說‘國家有危難,男兒當自強’,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汪志濤說。
“公公在世的時候常常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端正做人。”蔣玲華手撫扳手深情回憶。
鏽跡斑斑的扳手,是歷史的見証,更是精神的傳承。受此影響,蔣玲華在雲南昆明東川開辦了一家廢膠經營公司,招收了20名殘疾人,目前公司已成為雲南省殘疾人就業(創業)示范基地。
“我會好好保存這把扳手,並將它傳給后代,讓他們永遠銘記這段用生命鑄就的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讓南僑機工的精神激勵和鼓舞后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蔣玲華感慨。
8月14日起,雲南省檔案館將分別在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舉辦“血肉筑就抗戰生命線——抗戰時期滇緬公路檔案文獻圖片展”,用檔案資料展現雲南各族人民群眾在抗日戰爭中作出的犧牲與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