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2023年05月16日08:23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5月10日,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10人入選,其中就有雲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丁蘭英。丁蘭英的入選,與近年來雲南省全面推進文化和旅游“雙強省”建設及非遺活態傳承的深入推進密切相關。

  2000年,雲南省制定出台《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立法程序進行傳統文化保護的省份﹔2013年,在對條例修訂完善的基礎上,頒布實行《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全國首創區域性整體保護、實施旅游業收入反哺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2018年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19年雲南省多部門聯合印發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2022年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這些法規、政策構建了較為系統、完整的非遺保護制度體系,為雲南省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政策保障。

  目前,雲南省已建立起國家、省、州(市)、縣(區)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共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145家保護單位,居全國第10位,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5人,居全國第8位。創建了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和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了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全省非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非遺整體性保護水平不斷提高。

  圍繞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全省各州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啟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探索實踐。

  烏銅走銀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制工藝品,已有近300年歷史,是雲南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昆明官渡古鎮的烏銅走銀傳習館,手拿金屬工具的游客正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這項國家級非遺的魅力,敲打聲不絕於耳。一些即將高考的學子運用烏銅走銀技法將校徽刻在自己制作的調羹上,拍照留念。此外,傳習館延伸出非遺游學、親子體驗、團建活動等個性化定制,為烏銅走銀的活態傳承開辟了一條全新路徑。

  花燈和滇劇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雲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藝術。近年來,雲南省積極搭建專業賽會平台,舉辦了多次新劇(節)目展演、青年演員比賽、花燈滇劇藝術周、新年戲曲晚會等大型賽會活動,使之成為本土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身處滇劇傳承前端的雲南省滇劇院,通過創新庭院劇等演出形式,進一步吸引年輕觀眾群體﹔雲南省花燈劇院打造“雲南花燈新媒體矩陣”,整合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台,向公眾傳遞花燈新聞資訊、普及花燈戲曲知識、提供線上演播等多種產品服務﹔文林小學作為雲南省滇劇文化傳承項目的首所試點小學,已培養出300余名滇劇小演員……花燈、滇劇活態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作為國家級非遺蒙自過橋米線的發源地,蒙自市近年來探索打造“濕米線+脫水蔬菜+濃縮湯汁+熟肉制品”的自熱方便米線產業鏈,推動米線向中高端方便食品發展。年初,一批產自蒙自市的過橋米線海運至北美,實現首次出口。

  在“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南澗彝族自治縣,國家級非遺彝族跳菜擁有廣泛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南澗縣的民間跳菜隊伍有390多支,除進行各類宴會和景區演出外,還承接司儀和主持等業務,彝族跳菜團體不僅活躍在雲南省內,更“跳”到了北上廣深,通過推廣非遺文化獲得了收入。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剪紙已有1500多年歷史。傳承至今的傣族剪紙,題材更加寬泛,圖案更加復雜精美。一些傳承人創新利用金屬材料進行傣族剪紙創作,還通過“傳統技藝+數字技術”創作出了傣族剪紙動畫短片。

  德昂族酸茶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直到2022年與全國其他茶技茶俗共同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才讓更多人知曉了酸茶的文化意義和保健價值。酸茶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時俱進,酸茶茶藝表演、精包裝酸茶等應運而生,更多人開始關注德昂族酸茶,並開始學習這項非遺技藝。

  雲南是非遺資源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應當保護傳統技藝和開發市場創意並重,既要有數字化保護,也要有演繹化探索,才能活起來、傳下去。(秦明豫)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