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賡續先輩學術報國志 寫好鄉村調查大文章

——“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雲南)”項目開展側記

人民網記者符皓
2023年03月21日09:4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80多年前,國難當頭之際,以費孝通為代表的一批學術大家齊聚昆明,任教於雲南大學。為躲避日軍轟炸,費孝通等人將成立的社會學研究室遷至昆明城郊古城村的魁星閣上,他們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把學術研究與改造社會的實踐相結合,開展田野調查,推出了系列經典社會學著作,開拓了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學科的中國化道路,開創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魁閣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承襲“魁閣”一派學人奠定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雲南大學相關專業的師生,又積極參與到民族識別調查、邊境勘界等工作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了積極貢獻。

進入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國鄉村大地日新月異。與時代同頻,觀照當下,思考未來。賡續“魁閣”先輩的學術報國之志,在雲南大學牽頭下,一場聲勢浩大的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行動應時展開……

從滇中平壩到滇西佤山腹地,從洱海之濱到獨龍江秘境,從高黎貢山腳下到邊境雨林地帶……2023年春節前后,在雲南大學牽頭下,來自全國各地數十所高校的875名師生,從雲南的129個縣(市、區)中選出42個樣本縣(市、區),對其中的348個行政村、9048戶家庭開展了入戶調查。

此次調查採取“定量+定性+社會服務實踐”的混合調查模式,聯合雲南省鄉村振興局、雲南省民族宗教委員會、雲南省統計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力求最大化地收集鄉村社會基礎數據。

這注定將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鄉村社會調查行動。

“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雲南)”項目啟動儀式。雲南大學供圖

“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雲南)”項目啟動儀式。雲南大學供圖

“通過雲南鄉村社會的調查來認識中國的鄉村社會,進而認識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認識新時代十年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化。”在此次調查啟動儀式上,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勛對活動的重要意義進行了介紹。

具體成效如何?一起來聽聽參與的師生怎麼說。

參加“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雲南)”項目啟動儀式的師生合影留念。雲南大學供圖

參加“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雲南)”項目啟動儀式的師生合影留念。雲南大學供圖

調查出真知  

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經過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雲南鄉村面貌的變化令參與調查的師生印象深刻。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生態保護讓洱海流域生態持續優化,好環境帶來好風景,助推洱海流域旅游發展邁上新台階。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很多曾經外出的年輕人陸續返鄉,或擔任村干部,或帶著技能返鄉創業,推動當地發展實現了從外源動力向內生動力的轉變。

滄源調查組成員正在開展入戶調查。雲南大學供圖

滄源調查組成員正在開展入戶調查。雲南大學供圖

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作為“民族直過區”,西盟佤山徹底告別曾經的刀耕火種,發展起了現代化、多元化的種養殖產業,更發揮地域特色打響了“佤山歌舞”勞務輸出品牌,阿佤人民唱響了新時代的幸福之歌。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隨著中老鐵路開通運行、昆明托管勐臘縣磨憨鎮,陸路、水路、鐵路聯動,邊境現代化幸福村建設有序推進,邊境村寨成為開放前沿,冷鏈物流、熱帶農業、橡膠深加工等產業項目方興未艾。

……

見証發展的同時,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一些鄉村社會問題,也引發了師生們的深入思考。

參與調查的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馬居裡指出,一些地方生態保護成為發展的“緊箍咒”,陷入為保護而保護的怪圈中。“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之間需要找到結合點,實現共贏。”他說。

參與調查的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許慶紅發現,鄉村年輕人外流情況較普遍,大齡未婚青年群體增加等問題比較突出。

參與調查的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張雨龍看到,在一些熱帶地區,因為鄉村氣候資源條件好,農村家庭出現了“因富輟學”的現象,這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挑戰。

“鄉村振興中還需要補足現代健康素養短板。”參與調查的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楊婉秋發現,一些農戶家的地板已經整潔到光彩照人的程度,但卻對一些傳染疾病的健康防治沒有概念。 

參與調查的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高志英則發現,在部分鄉村,每屆駐村工作隊都會積極爭取項目幫助當地發展,但產業扶持項目隨駐村工作隊的離開而改變,需要重視項目投放的可持續性。

正在西盟少數民族村寨開展入戶調查的葉黑龍。雲南大學供圖

正在西盟少數民族村寨開展入戶調查的葉黑龍(右)。雲南大學供圖

從學校“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

曾經,在各級各部門關心下,佤族女孩葉黑龍在初中畢業后,走出西盟佤山,進入昆明女子中學“春蕾班”學習,后順利考入中央民族大學,一路讀到博士畢業。

如今,已成為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的葉黑龍,也積極參與到此次鄉村社會大調查行動中。她負責帶隊調查的樣本縣,就是她的家鄉西盟。

此次調查期間,她受邀前往曾經的母校西盟一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學弟學妹們作了一次勵志演講。學弟學妹們積極涌上講台與她互動的場面,令她感慨萬千。

葉黑龍回憶,她直到五年級時還不會講普通話,初到縣城讀書,因語言障礙,她從來不敢主動站上講台。而如今,學弟學妹們陽光樂觀的精神面貌,讓她情不自禁地鼓勵學弟學妹:“要志存高遠,邊疆學生也有美好的未來。”

葉黑龍認為,在西盟正積極輸出“佤山歌舞”勞務品牌的背景下,語言文字使用能力也是一種勞務素質的體現。而教育,對語言能力的提升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次調查,葉黑龍看到佤山大部分鄉村都有了幼兒園,孩子從小就能學普通話,見到陌生人進村也不再躲開,她對佤山的未來充滿希望。

從學校“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同樣收獲滿滿的,還有參與調查的相關專業學生。

作為雲南大學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王煥瑜自2018年開始便深入貢山縣獨龍江鄉開展調查研究。參與此次大調查項目后,王煥瑜獲得了更廣闊的研究視野。“以往的調查研究,主要專注於某一個點完成學術課題。此次調查則從整個縣域發展角度出發,調查研究結果將為黨委政府及民族地區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他說。

“作為社會學專業學生,隻有深入鄉村社會,寫出的東西才更有人情味,更符合國情。”身為雲南大學社會學專業大三學生的高瑜蔓,參與了大理彌渡組的調查工作。對她而言,此次調查是一次收獲頗豐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各個學校的師生在一起,學校之間的差異性和資源匯總,對專業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學習不能隻停留在書本。參與調查后,加深了我對中國鄉村社會的了解。”作為雲南大學民族學專業大三學生的羅仕磊,參與西盟組的調查是她第一次深入邊境村寨。通過調查歷練,讓一直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她深切認識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參與大理州大理市組調查的雲南大學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一年級學生管悅也深有體會地指出:“當今中國社會變化很快,傳統理論建構無法真切描繪真實的鄉村社會。隻有走出書齋、貼近鄉村,把學術做在大地上,把看到的真實鄉村社會與書本上學到理論體系結合起來,才能加深認知。”

騰沖調查組在騰沖司莫拉佤族村寨合影。雲南大學供圖

騰沖調查組在騰沖司莫拉佤族村寨合影。雲南大學供圖

大調查之“大”

參與人數多、投入經費大、持續時間久、涉及范圍廣,但這還不是此次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稱“大”的緣由。

林文勛解釋,將此次調查項目定位為“大調查”,源於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理論意義方面,通過大調查,立足鄉村,立足中國大地,將力求推動中國特色民族學、社會學的知識生產,推進學科發展中的知識創新和理論創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在實踐意義方面,中國鄉村大調查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調研項目和教學項目。它有著鮮明的實踐導向,需要廣大師生把自己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回應實踐中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一些巨大變化和歷史性變遷問題,全面反映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並加以學理化,為研究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奠定基礎,為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及全面的治理視野。

 據介紹,此次大調查活動將產出5個方面的學術成果:聚焦當今鄉村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形成一套具有深刻意義的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叢書﹔發表一批高水平的論文﹔形成一批雲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講好雲南故事和中國故事﹔建設中國鄉村社會大調查的數據庫﹔拍攝中國鄉村大調查系列紀錄片。

據了解,此次中國鄉村大調查項目在雲南的順利開展,為下一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相應的鄉村社會大調查工作提供了范式。目前,廣西、貴州、新疆等地高校已跟進對接,將參考雲南模式在各自省份開展鄉村社會大調查活動。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