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雲南西盟:農業豐產 農民豐收

2022年10月02日09:1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我家過去隻種旱谷和玉米,產量低,賣不了多少錢,現在種花椒、刺竹、魔芋等,事情多起來我們也忙起來了,收入增加日子也好起來了。”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中課嘎婁村四組的村民尼各蘭一年到頭有干不完的活,今年58歲的他春收小麥、夏採花椒、秋收刺竹、冬挖魔芋,再加上家裡養殖的豬、牛、羊,一年下來收入達8萬多元。

尼各蘭的生活變遷只是西盟群眾生產生活變遷的一個縮影,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盟縣農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過去,西盟縣農業基礎薄弱、產業項目單一、市場化程度低以及群眾與企業利益聯結不緊密,是制約西盟縣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一直以來西盟的致貧原因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盟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搶抓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西盟縣實現率先在全國“直過民族”地區實現整體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收割稻谷。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收割稻谷。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良種配良法,穩住“糧袋子”

9月的西盟大地,色彩斑斕,稻浪滾滾,果蔬飄香,處處呈現一幅美麗的豐收畫卷。

在西盟縣新廠鎮代格拉村五組的村民岩布裡三的半畝旱地裡,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稻香。“過去這塊地我們種植老品種旱谷,畝產在180公斤左右,后來技術員來幫助我們推廣種植新品種的雜交稻,現在的產量300多公斤左右,產量提高我們干勁也更足了。”岩布裡三說。

老百姓的“飯碗”大於天。十年來,西盟縣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牢牢守好糧食安全生產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同時,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還積極成立產業指導小組,深入基層一線,開設“田間課堂”,推廣宣傳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把“藏糧於技”戰略落到實處,切實為糧食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十年來,西盟縣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42.03萬人次,培育高素質農民640人。202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21.5萬畝,糧食總產量達4.2萬噸,比2012年增長5%﹔人均佔有糧食47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標准線,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實現糧食面積、產量“雙保”目標。

機耕培訓-西盟融媒攝

機耕培訓。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糧田”變“良田”,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走進西盟縣勐卡鎮莫美村一組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基地,一條蜿蜒的彩色道路向田間延伸,一塊塊平整的農田整齊排列。

“我們家這塊地有3畝,今天我來耙平整地,接著准備種植無筋豆。”在剛剛收割完水稻后,勐卡鎮莫美村一組村民岩成就馬不停蹄地用農機在田間翻耕整地,為今年的第三季種植搶抓農時。他說:“我家這塊田過去因為缺水,一年隻種一季,特別冬天基本進入枯水期,隻能丟荒了。現在政府把水溝建好,水澆地方便多了,每年可以種三季,收入也隨著增加,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隻有守住良田沃土,才有底氣端穩手中的飯碗。十年來,西盟縣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多措並舉破解“山高路遠、田地零碎、土地不肥、灌溉少水、耕作無路、收益低下”等難題,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准農田。

“我家3畝水田,以前是分散的小塊,耕種起來不方便,現在坡改梯項目改造后,不但連片還更平緩,用機器耕作,方便又省力,糧食產量還提高了。”岳宋鄉曼亨村九組村民扎拉說。

通過“小並大、短並長、陡變緩、彎變直”的土地宜機化改造、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等建設工程內容,完善配套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讓農田灌溉四季有水,讓農民真正種上“放心田”“舒心田”。“現在水方便,我們到了冬天還能發展冬農產業,增加我們的收入。”新廠鎮新廠村一組的娜哈拉上說。

十年來,西盟縣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38.5萬畝,土地確權65.45萬畝。累計投入資金27337.28萬元,建成高標准農田面積11.83萬畝。

中華蜂養殖。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華蜂養殖。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產業升級蝶變,多點開花結碩果

金秋時節,正值百香果成熟上市的季節,走進西盟縣中課鎮中課村二組的百香果種植基地,郁郁蔥蔥的藤蔓之間,一個個圓潤的果實挂滿枝頭,果香誘人。村民許張正忙碌穿梭於一排排百香果藤架間,小心翼翼採收成熟的果實,豐收的喜悅彌漫在田間地頭。“今年是我第一次種,總的種了10畝,現在已經摘3次,賣了5000多塊錢。”

產業興則鄉村興。十年來,西盟縣持續鞏固“橡膠、甘蔗、茶葉”3個存量產業,加快推動“肉牛、林業、石材”3個增量產業發展,讓主導型產業擴容提質。同時因地制宜地積極發展米蕎、刺竹、花椒、魔芋、百香果等特色產業和訂單農業,讓產業項目“多點開花”,多渠道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如今,我們村項目遍地開花,我家今年種了3畝谷子,收完谷子我們就准備種無筋豆,收完無筋豆又種青貯玉米,再加上橡膠等產業,我家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4萬多塊錢,我們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不得閑,每個季節農作物都大豐收,讓我們老百姓過上了小康生活。”勐卡鎮莫美村村民隨照說。

為保障群眾發展產業的效益,西盟縣還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通過企業引導,不斷加快農業規模化、標准化,帶動周邊農戶實現農業生產銷售產業化轉型升級。通過制定出台“牛八條”,做強做大作為“一縣一業”的肉牛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現在我們養牛買保險、種飼草、下小牛、配種、蓋牛圈都有補助,而且公司還保底收回牛,讓我們能養能賣有收入,養牛信心越來越足。”岳宋鄉曼亨村肉牛養殖戶岩開高興地說。

產業項目由少到多,產業模式由粗到精,產業發展由“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走進西盟佤山,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種養殖基地,一個個干勁十足的群眾身影,到處是產業多點開花,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

採收無筋豆。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採收無筋豆。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走好特色路,打響特色牌

採茶、制茶、直播賣茶……西盟縣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三代茶人周海燕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

2019年,大學畢業后的周海燕選擇返回家鄉,在自小就熟悉的茶園中成了父親的“跟屁虫”,她立志要重新認識從小伴隨她長大的普洱茶。“做有機茶成本高,產量低,一味的賣毛茶並不能給到農戶很好的增收,也不會有更好的發展和效益,我們一直朝著有機茶方向前行。”周海燕說。

西盟縣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家獲得有機認証的茶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300多畝荒地改種茶葉,到如今,已經擁有800余畝有機茶園,年銷售有機茶20噸。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揮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制茶工藝優勢,回鄉后的周海燕開始嘗試著做起自己的茶葉品牌,讓老一輩的毛茶銷售逐漸向成品茶轉變,從線下銷售到線上同步發力,腳踏實地去實現關於“一片茶葉”的綠色創業夢。

西盟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發展著茶葉、米蕎、中蜂等特色產業。十年來,西盟縣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鼓勵發展直播帶貨等網銷新模式,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文化體驗、養生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山林百花蜜、西盟有機生普、佤寨米蕎……隨著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一批帶著深刻西盟烙印的“福農優品”,逐漸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並超越地域,不斷拓展品牌影響力。

糧食穩產保供、產業蝶變躍升、群眾致富增收。如今,西盟大地上正在迸發出強勁的發展活力,一幅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的現代農業畫卷,正在緩緩鋪開……2021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7304萬元,較2012年增長169.37%。

“下一步,我們將勇擔使命、奮力拼搏,以‘穩量、提質、增效、富民’為總體思路,保持住農業農村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局長楊志說。(艾嘎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