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雲南分網>>要聞

百年村史館  見証變遷路

2022年09月24日16:3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青瓦白牆,朱色梁柱,雕刻精美的椽頭……初秋時節,走進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西一鎮爛泥箐村村公房,厚重的歷史感扑面而來。眼前這個“一正房、三耳房”的兩層土木結構四合院,見証了這個彝家小山村在黨的領導下,從窮日子邁向小康生活的變遷路。

村公房外的牆畫。鄧楚瑜攝

驅車從彌勒市區出發,沿著連鄉公路往西走,大約40分鐘后,隱現在群山密林中的爛泥箐村映入眼帘。村口的水塘邊,便是村公房。

村公房隻有一道大門。進屋,四合院的天井中有一個青磚砌成的小池塘,池塘正中是一座用造型各異的山石壘起來的假山景觀,一群紅色的金魚在池塘中游得歡快。

“在我爺爺那輩,公房已建成多年,至今足有上百年歷史。”在爛泥箐村村民小組長段學峰的帶領下,一行人沿著公房的木制樓梯拾級而上,步入二樓,抬眼便見一塊刻有“村史館”三個字的木牌懸挂於一根梁上。

“二樓既是我們村的村史館,也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點,每到這裡,對我們的精神都是一次洗禮。”段學峰指著屋頂說,因年代久遠,公房存在安全隱患,前幾年村裡籌錢進行了修繕,更換了全部瓦片,還安裝了監控器和煙感探測器,並安排專人負責日常管護。

一座百年老屋,承載著爛泥箐村190余戶村民共同的記憶。

把時間回撥到20世紀80年代。彼時,受制於耕作條件和地理位置,爛泥箐村沒有像樣的產業,村民們的油鹽柴米錢隻能依靠種玉米,年底一算賬,除去生活開銷,手中的余錢所剩無幾。直到1990年,段學峰一家才告別了以雜糧飯為主食的日子。

事實上,當時因在2年前種植烤煙,段學峰一家7口人才有了甩掉“窮帽子”的底氣。

1986年,在當地煙草部門的幫助和服務下,窮了幾代人的爛泥箐村試種烤煙成功。1988年,看著村裡第一批種煙戶的日子漸漸好起來,段學峰的父親放下了疑慮,也跟著種起了烤煙,此后時間,一家人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讓鄉親們的致富路越走越穩,當地煙草部門把工作做到實處。

此前,爛泥箐村缺乏農業生產用水,靠天吃飯的農耕條件讓鄉親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邁得艱難。

十多年前,當地煙草部門按照上級部署,陸續幫助村民們修建起了數個單體容積百余立方米的水池和近200個地邊小水窖。除此之外,遇上干旱年份,還組織運水車輛,免費運水抗旱,增強了鄉親們抗旱保豐收的底氣。

與此同時,為了方便鄉親們初分烤煙等級,爛泥箐村將村公房一樓提供給大伙兒作為集中分級場所,每年烤煙收購期間,這兒熱鬧成一片。

通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爛泥箐村村容美、村民富,鄉風文明,與村民打招呼,燦爛的笑容洋溢臉上。2016年,該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二樓村史館一側的幾張木桌上,陳列著很有年代感的草鞋和縫制民族服飾的細麻繩,以及用茅草編成的米瓮等老物件,目光輕撫過去,每件物品都在訴說著曾經的艱難歲月,激勵著后人朝著更好的日子奔跑。

“今年收成不錯,明年再來時,村裡又是一番模樣。”作別時,段學峰笑著說道。(鄧楚瑜)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