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深入宣傳貫徹《地名管理條例》

推動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2年06月27日08:23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推動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地名歷史演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國家地名管理工作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新《條例》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對地名管理作出全面、系統的規定,將進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新《條例》施行以來,全省民政系統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熱潮。全省各地通過集中宣講、主流媒體宣傳、進村(社區)、進學校、進機關等方式,向公眾廣泛宣傳新《條例》。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組織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學習領會新《條例》修訂出台的重大意義和新《條例》的精神實質與實踐要求。結合雲南實際,抓好貫徹落實,以新法規為新起點、新動力,推動雲南省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

  聚焦規范管理 開啟地名工作新征程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規范地名管理是我國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原《地名管理條例》於1986年頒布實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黨和國家對地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眾對地名服務有了新期待。為順應時代要求,國務院頒布了新《條例》。

  新《條例》進一步完善了地名的行政管理體制,規范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明確了地名審批條件和程序,強化了地名管理的監督檢查,有利於遏制地名亂象,提高地名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雲南地處邊疆,國境線長,民族眾多,規范好、用好邊境地名和民族語地名,對維護國家主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具有深遠影響。雲南省一直將地名規范管理作為地名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推進。2018年,歷時4年的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圓滿完成。全省各縣(市、區)全面開展地名普查,共譯寫、錄音民族語地名85554條,上報的11大類490387條地名經國家驗收合格入庫。

  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基礎上,省民政廳與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6部門聯發《雲南省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雲南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和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實施方案及操作指引》,指導各地有序開展不規范地名排查摸底,形成不規范地名目錄,穩妥開展清理整治和地名標准化工作。全省各級共投入資金5600萬元,新設置或更換地名標志牌6300多個,大大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

  特別是在民族地區,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情況得到有效規范。如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過去用民族語音譯的地名較多,一音多字、一名多寫的情況較為突出。一個傈僳族村根據音譯有人寫為“乍不”,有人寫為“炸哭”,外地人無法區分清楚。經過集中整治后,規范統一為“乍不”,不論是政府部門發文還是群眾郵寄物品都沒有了障礙。

  貫徹落實新《條例》有關規定,雲南省將開啟地名規范化管理新征程。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雲南省將以貫徹落實新《條例》為契機,構建地名管理長效機制,不斷夯實地名管理制度體系。省民政廳將積極推動《雲南省地名管理實施辦法》納入立法計劃,全面啟動修訂工作﹔加強溝通協調,加快推進建立各級地名管理聯席會議機制﹔聚焦地名管理重點工作,協調指導省級有關部門履行好相關地名管理職責,嚴格把住地名命名更名關口,遏制不規范地名增量,持續整治不規范地名,切實提升地名管理能力。同時,將進一步系統規范邊境地名和民族語地名,加強鄉村地名標志設置,積極服務國防安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和鄉村振興。

  注重保護傳承 講好地名文化故事

  地名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承載著地方的歷史文化。新《條例》強調對優秀傳統地名文化的保護。第一章《總則》第一條中明確寫道:“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是制定本條例的目的之一。新《條例》設立“地名文化保護”專章,對地名文化保護作出規定,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關於地名文化保護的職責,規定“將符合條件的地名文化遺產依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指出地名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歷史文脈的地名進行普查”,並“制定保護名錄”“做好地名檔案管理工作”,同時“國家鼓勵公民、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地名文化保護活動”。

  雲南歷史地名、紅色地名、民族語地名豐富。一直以來,各級民政部門注重挖掘地名文化內涵,通過講好地名故事,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省民政廳在官網專門開設地名文化宣傳專欄,開設“少數民族語地名”“紅色地名”“地名風採”欄目,圖文並茂地宣傳地名文化。全省各地認真梳理地名文化保護名錄,挖掘地名文化內涵,創新方式宣傳弘揚地名文化。

  2021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省民政系統組織開展了紅色地名文化宣傳活動。省民政廳與省級媒體合作舉辦了“講好100個紅色地名故事”系列宣傳活動。全省各地結合地方實際,開展了“紅色地名故事我來講”、“紅色地名海報我設計”、制作紅色地名視頻、紅色地名圖,組織到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開展紅色主題黨日等活動,先后收集整理紅色地名故事248個,組織紅色地名攝影60余個、地名文化專題展覽12個、宣傳活動380多次,參與人數近3.8萬人。

  楚雄彝族自治州組織專家深入實地座談、尋訪、踏勘、考証,對歷史地名進行收集、整理,把需要保護的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古遺址及其他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地理實體進行登記分類。目前,全州已建立地名保護名錄1092條。

  普洱市制定《普洱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辦法(試行)》,開展“老地名”普查工作,及時整理地名普查成果、梳理地名文化、建立規范鑒定審批機制,防止傳統優秀地名消失。同時完成地名普查檔案歸檔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地名亂用、混用現象,完善了普查地名的由來和歷史沿革。

  下一步,結合貫徹落實新《條例》,雲南省將進一步深化地名文化保護,建立健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將符合條件的地名文化遺產依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制定地名保護名錄、地名檔案管理等工作,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雲南民族語地名文化。

  提升地名服務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地名管理工作的落腳點是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近年來,雲南省著力加強地名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智慧服務水平,對地名文化資源進行創新開發,進一步拓展地名信息服務路徑,發揮好地名信息服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用。

  用好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雲南省積極做好地名普查成果數字化建設工作,建成省級國家地名區劃數據庫、雲南·地名信息庫、雲南省地名檔案管理系統、雲南省區劃地名界線管理服務平台﹔完成《雲南省地名圖集》《雲南省政區沿革(1949-2020)》《雲南省行政區劃圖》《雲南少數民族語地名故事》編印,開展省級標准地名詞典、地名志編纂工作,為地名規范化管理、運用提供了依據。

  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結合各地實際,積極開展地名圖、錄、典、志編制,錄制地名專題片,編印地名故事、地名保護名錄、制作地名管理App等,形成了一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地名普查成果,地名規范化、標准化及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去年,各級民政部門開展了“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曲靖市、昌寧縣被列為民政部試點,在高德、百度電子地圖更新地名信息7438條,其中,鄉村道路、鄉村旅游景點、農特產品產地、扶貧項目點、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農家樂等地名信息5516條,城市道路、居民點、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賓館、景區等地名信息1922條,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更加精確的查詢服務,還借助網絡平台宣傳推廣了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和農特產品,受益群眾達20余萬人。

  作為旅游文化大省,雲南以保護傳承優秀地名文化為主線,服務旅游品質提升。如麗江市以古城區束河古鎮景區為試點,對景區內的街路巷地名進行規范和標准化處理,極大方便了游客觀光、商戶經營。

  一些地區還將弘揚地名文化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走出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如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充分挖掘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途中在當地留下的紅色印記和感人的革命故事,通過培訓,讓當地鄉村農家樂、餐飲從業者學會講紅色地名故事,做到人人知道發生在尋甸的紅色故事,人人會講發生在尋甸的紅色故事,吸引外地人來尋甸觀光、旅游,切實助力鄉村振興。

  據介紹,以貫徹落實新《條例》為契機,雲南省將持續深化地名普查成果轉化與運用,認真開展《雲南省標准地名詞典》《雲南省標准地名志》編制編纂等工作,為社會提供權威、標准的地名工具書。

  省民政廳還將拓展完善雲南省區劃地名界線管理服務平台功能,建立健全地名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持續推進國家地名信息庫數據質量專項建設行動,以高質量的地名數據信息、優質的地名信息服務,助力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群眾生產生活。(記者 郎晶晶)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