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李伯藩:懸壺濟世 蒼生大醫

2022年05月11日08:3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老中醫李伯藩在為患者診斷。葉利民攝
老中醫李伯藩在為患者診斷。葉利民攝

4月2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副主任醫師李伯藩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的一條街上,一間診室外等候看病的人總是排成長長的隊伍,一直到街口。

診室裡,一位頭發花白、面容清瘦的老中醫正在為患者把脈。這位老人就是“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81歲的全國基層名老中醫李伯藩。

李伯藩已堅持義診12年,患者遍及國內外,他治愈了很多疑難雜症,被患者稱為“再世華佗”。

李伯藩在為患者診斷。葉利民攝

一場疫情,讓賓川人民心裡“裝”下了李伯藩

1940年10月,李伯藩出生在賓川縣的一個中醫世家,從爺爺李東美開始,李家人代代行醫。

李伯藩1958年參加工作,23歲時,他服從組織安排,奔赴賓川縣最偏僻的特困山區拉烏彝族鄉,成了鄉裡第一位醫生。初到拉烏鄉,李伯藩內心受到了不小的震動。他走村串寨行醫救人,還和鄉親們一起建起了拉烏衛生院。

他把最美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大山深處的群眾。

198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不明原因疫情(后經証實為柯薩奇病毒感染引發)在賓川暴發。離縣城20多公裡的一個半山區,一天之內有20人被傳染,當天便死亡4人,剩下的16人被送到縣人民醫院時已生命垂危。

如將患者轉州醫院,由於路途遙遠,患者可能堅持不到。重壓之下,時任賓川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李伯藩根據中醫的基礎理論和祖輩的臨床經驗,給患者開出一方,冒險一試。

不承想,這一服中藥神奇地使患者起死回生,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16位病人一天比一天好轉,最終全部康復出院。

從此,賓川人民心裡“裝”下了李伯藩,他的名字家喻戶曉。

這件事也給了李伯藩一個啟發,他提出創辦賓川縣中醫醫院。這一年,國家“全面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的春風也吹到了賓川,李伯藩創辦縣中醫醫院的構想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同意。

經組織批准,李伯藩出任縣中醫醫院院長。同年11月賓川縣中醫醫院挂牌時,僅有18名職工,和十多間簡易小平房。但每天,小平房裡都擠滿了來自十裡八鄉的患者。

李伯藩帶領全院中醫人,始終牢記“發展賓川中醫藥事業、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的宗旨,不斷推動賓川縣中醫藥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縣中醫醫院“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成為全縣集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於一體的技術指導中心,先后被表彰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雲南省中醫藥工作先進集體”“雲南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李伯藩在為患者診斷。葉利民攝

一生鑽研,獨特藥方解眾多大病患者之痛

自從踏上了從醫之路,李老就不斷鑽研醫術,通過不斷總結用藥經驗、不斷分析研究,他不但在中醫診治常見病、多發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還摸索出一套治療各類癌症以及疑難雜症的獨特藥方。

特別是在近年來對癌症病人的診治中,收到了良好療效,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求醫者絡繹不絕。他也常應邀到各級醫院會診。

王建美(化名)不幸得了子宮癌,她跑了不少醫院,花了十多萬元,病情也不見起色。回到賓川后,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李老。李老診斷過后,給王建美開了一副處方。

幾個療程過后,王建美的病情有了好轉,以前不能下地走路的她,不僅能為家裡分擔日常家務,竟然還可以下地干農活,她直言“李老給了她第二次生命”。

一位來自廣州的患者,剛過完50歲生日,不幸被醫院檢查出肺癌,同樣是花費了巨額治療費用,不見好轉,他找到了李老。李老看完他之前的檢查報告,又詢問了病人目前的病情,寫下一副藥方遞給他,讓他謹遵醫囑,按時服藥。

患者拿著藥方回到廣州,根據藥方吃了一段時間中藥后,身體真的好了很多,感覺元氣慢慢恢復。而像他這樣的病人,李老還救治了很多。

為病患解除病痛折磨,讓他們重新過上健康的生活,這是李伯藩畢生的志向與追求。

李老聲名遠播,卻從來不肯縮減工作時間,他說,看病救人是他一生的理想。

一心為民,退休后每天義診8小時以上

2000年,李伯藩到了退休年齡,省城的各大醫院都來高薪聘請,他都拒絕了。縣中醫院也提出了高薪返聘,李老可以選擇退休,再返聘拿雙份工資。

然而,他卻選擇了延期退休,在縣中醫院,作為一名普通醫生繼續坐診,繼續為廣大患者服務。這讓許多同行感慨不已。

2006年,年滿65周歲的李伯藩光榮退休。這次前來請他“出山”的醫院更多了,都開出了極其豐厚的報酬,有的還要為其投資開設醫院。一家公立三級醫院甚至提出,薪酬由他定,還能解決兒子、兒媳的工作,孫子也能進當地最好的學校上學。

無論這些人如何勸說,李伯藩老人都不為所動:“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政府給的退休金已足夠用了,我哪兒也不去。”

李伯藩放不下熱愛的中醫事業,也放不下廣大患者。退休后的他,在自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院裡建起了簡易診所,為患者義診。李伯藩看病隻開處方,不設藥房、不賣藥,患者拿著他開的方子可以去自己認可的任何地方開藥。

“伯藩,要記住,當醫生要以治病救人為主,不能為了錢。對窮人要多關心一點,對他們態度要更好一些。”父親李子寬臨終前的這句話,一直是李伯藩的人生信條。

他義診的病人中,有不少康復后找到他,硬要給他塞些辛苦費表示感謝,可他從沒收過一分錢。李伯藩說:“你們的身體康復了,就等於是送給我金山銀山。”

他常說:“如果想發財,就不要當醫生﹔當醫生,就要有奉獻精神,對待病人要一視同仁,不能有貴賤之分、貧富之別。”

他曾有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機會,但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總是說自己的退休金夠用了。

如今,在當地政府的關心下,李伯藩有了條件更好的義診室,面積擴大到200平方米,但依舊每天人滿為患。通過郵箱預約的號都排到了明年11月。有些患者為了能看上李老的門診,甚至在當地租房子住,病情好轉了才肯離開。

每天都有病人千裡迢迢去找他看病。李伯藩每天早上8點就坐在診室裡,直到晚上9點才回家,每天接待患者上百人,經常忙得連吃飯時間都沒有。回家之后還不能休息,還要通過電話和郵件,給一些沒辦法趕過來的外省,乃至身在國外的患者問診,常常是忙到夜裡十一二點。

有人建議李伯藩壓縮一下看病時間,最好晚上不要再看,畢竟如今已經年過八旬,要注意身體。可李伯藩卻十分反對:“那怎麼行,一個醫生躲開病人就是犯罪啊。”

老人身體確實不好,因為長年久坐不動,他長了血管瘤,常常會磨破出血,可他依舊堅持看診。忙碌的看診讓李伯藩飲食很不規律,吃飯時有病人來了,他立馬放下碗筷就去看診,等病人走了,飯菜也涼了。

長此以往,李伯藩還患上了胃病,經常讓他疼痛難忍。李伯藩隻好採用預約挂號,由志願者和義工來安排,每天限號150個。

據不完全統計,退休這12年來,他分文不取,已義診患者上萬人。

李伯藩老人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榮登“中國好人榜”,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被雲南省衛生廳表彰為模范工作者、最美醫生……各種榮譽,數不勝數。

李老卻說,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普通醫生該做的事。

一個願望,把自家幾代人的診治經驗著書傳承給更多人

年過八旬的李伯藩老人越發覺得時光的珍貴,他珍惜每天的工作時間,他想在有限的生命裡治療更多的病人。

李伯藩說:“祖輩傳下的醫德、責任和使命,就是支撐我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力量。生命至上,關注健康、關愛生命、救死扶傷就是我自始至終堅持義診的信仰。”如今,李伯藩把這些家規也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李少華。在當地醫院工作的李少華,也把業余時間用在了老父親的義診室。

李伯藩希望把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繼承好、發揚好,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中醫。2015年賓川縣李伯藩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成立,2019年順利通過驗收。

李老說,要將中醫傳承工作持續開展下去。他傳承徒弟100多名,全部培養成了中醫業務骨干。

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未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中醫藥學深厚的根基,也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命脈。李伯藩說,古代醫學不發達,隻能用望聞問切,如今科技發展迅速,將科技引進中醫發展,相信很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可以慢慢得到解決。

“晚年,我還有一個願望,要把自家幾代人的臨床經驗寫成書留給后人,也算是百年之后,為人民做了一點有益的工作。”

他一生甘守清貧,醫療技術精湛﹔他把中醫文化刻進了骨髓裡,沉澱了流芳歲月﹔他用數十載無言的行動,展現了“蒼生大醫”的深厚內涵,更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崇高情懷!(葉利民)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