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財經

科技創新驅動玉溪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2年03月30日11:2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科技創新之路,讓雲南省玉溪市的產業發展找到了新的動力引擎。當地稱之為“玉溪之變”的經濟發展現象,正是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據統計,2021年,玉溪全市160戶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達598億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雲南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技術的認可,玉溪市正在向一個全新的科技創新之城轉變。

藍寶石單晶片制造車間。玉溪市科技局供圖

優化科創新局面

科技創新已成為玉溪市經濟新的增長點。據統計,2021年,玉溪全市160戶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達598億元,營業收入609億元,營業收入上億元企業56戶,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玉溪市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玉溪市科技局局長梁玉浩在作2022年度會議報告時說,玉溪要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統領,以創新型企業培育為主線,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玉溪之變”。

梁玉浩說,玉溪要營造創新創業氛圍,重點梳理3年建設期國家創新型城市目標任務,以“一極兩區”的定位目標,主動融入科技創新規劃中,用科技激發創新活力。

2022年,玉溪將聚焦以卷煙及配套、新能源電池、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有色稀貴金屬、綠色鋼鐵、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綠色建材、新能源電力裝備、綠色食品加工、數控機床等10個重點產業鏈領域。

近年來,依靠科技創新,玉溪生物醫藥已經形成雲南的一塊“王牌”。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上,玉溪市提出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及政策落實的相關文件。玉溪市優先發展生物技術藥,創新發展中藥和民族藥,培育產業新增點,建成生物制品、中藥健康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全國知名的高新技術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基地。

圍繞生物技術藥、中藥、天然健康產品、醫療器械、化學藥培育5條具有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進性和具有較強協同創新力、智造發展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鏈。據了解,2022年玉溪市在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目標是實現150億元。

圍繞“高”和“新”的發展定位,玉溪將優化科技產業空間新布局,建成滇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區。

玉溪亞洲花卉科創谷。玉溪市科技局供圖

建設創新載體

玉溪提出以“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發展路徑,推進實施創新型企業孵化育成行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行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科技領軍企業筑峰行動。

2021年,玉溪多次邀請省級專家對其實地調研,並一對一診脈、開方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玉溪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60戶﹔國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1180戶,兩項指標排名均位居全省第二位。9戶高新技術企業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戶高新技術企業榮獲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與此同時,玉溪市推動創新聯合體建設,玉溪市高新區啟動建設了雲南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鋰電池雲南聯合實驗室。

統計稱,目前玉溪市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省級眾創空間9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全市眾創空間常駐創業團隊147個。同時,玉溪市孵化器內企業總數143個,在孵企業135個。

另外,玉溪市擁有國家級“星創天地”2個,省級“星創天地”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科普基地14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4個。

可以說,玉溪集聚了創新資源要素,玉溪市的區塊鏈產業金融平台,構建了完善的玉溪市科技企業信息化管理平台。

通海雲秀花卉操作車間。玉溪市科技局供圖

打造人才窪地

玉溪市在科技人才方面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科技人才窪地。目前,玉溪在重點產業、領域,已累計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22個。

在人才培養、引進上,目前玉溪有國家創新創業人才4人,國家科技創業領軍人才3人,雲南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才17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及培養對象18人,雲南省創新團隊4個,柔性引進市級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5個,培養玉溪市中青年學科技術帶頭人210人。

在2021年,玉溪申報的省級科技特派員241人中,72人通過認定,總數累計達518人

另外,審批辦理各類“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30件。

玉溪一直致力於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不斷加強研發經費、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的投入。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投入20.22億元﹔2020年投入23.41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排名全省第二位。

按照計劃,2022年玉溪將推薦申報院士專家工作站6個、省級“兩類人才”10人。

玉溪市與雲南大學深化市校合作。玉溪市科技局供圖

內外合作模式

科技創新注重內外交流合作。玉溪推行“科技入玉”為主導的思路,組織多家企事業單位赴中科院理化所、過程所、軟件所對接合作項目,初步達成合作意向﹔推動中科院雲南天文台撫仙湖觀測站“2米環形太陽望遠鏡”項目開工建設。強化以“昆玉區域創新聯盟”為主體的昆明市與玉溪市科技合作,起草《昆玉科技合作協議》。

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合作,玉溪市與11個相關部門聯發了關於科技創新合作措施。深化市校合作,9個市校合作對接協調聯絡組開展與雲南10所本科院校的市校合作工作。與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大學合作﹔與中科院昆明分院等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的合作,積極推動建設新型鋰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機構,為新型鋰資源的全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推進元江鎳業與昆明理工大學在鎳資源產業化、蛇紋石科研攻關及產業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同時,推進科技招商,玉溪聚焦“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設”與聯誠科技進行對接洽談﹔聚焦“三湖治理,以技術創新促進水質提升”與中國冶金地質西南集團昆明院進行對接洽談﹔聚焦“產業項目合作與應急救援裝備科研合作”聯動市消防救援支隊與長沙某集團進行對接洽談﹔聚焦“鋰礦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與雲科院進行對接洽談,進一步集聚創新資源。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釋放創新創業活力。2021年,玉溪組織申報省科技廳成果轉化項目5項﹔推動中科玉溪創新園促成科研院所與玉溪企業對接的科技成果40項,促成玉溪企業各類合作簽約項目8項,推送中科院所各類創新成果項目100項。

在相關科技項目資金扶持上,玉溪邀請專家對科技成果轉化獎補資金申報政策進行解讀、輔導,通海某農產品有限公司獲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支持資金200萬元,雲南某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獲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支持資金180萬元,玉溪市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項目獲得雲南省科技廳350萬元的資金支持。

另外,在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方面,2021年度,玉溪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207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2.04億元,居全省第二,較2020年增長320.97%,創新成果明顯。

企業深耕蘆薈精深加工。玉溪市科技局供圖

科技品牌效應

過去一年,玉溪在科創之路上,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品牌效應。

相關統計顯示,2021年,9戶高新技術企業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戶高新技術企業榮獲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科技創新已成為玉溪市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玉溪市圍繞健康中國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國產疫苗創新發展等領域,促成玉溪市政府分別與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農業合作進一步深入。

此外,2021年,3戶企業3個項目獲雲南省科技廳生物醫藥專項資金立項支持,爭取經費600萬元。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6.9億元。

用科技打造高原特色農業品牌。2021年,玉溪在花卉、綠色食品、高原農產品方面,分別入選了“雲南省十大名花”、“雲南省10大名菜”、雲南省“20佳創新企業”。

依托玉溪國家農業科技園區,30余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建成了雲煙、雲花、雲藥、雲菜、雲果產業鏈及示范基地。同時,核心區澄江市成為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市)。示范區多個品牌享譽全國,示范區新平縣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通海縣成為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入列全省出口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被認定為省級蔬菜花卉農業科技園區。

玉溪高新區。玉溪市科技局供圖

打造“科創新城”

2022年,玉溪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統領,建設高水平科教創新城,產研、產教、產城融合發展。圍繞“高”和“新”的發展定位,通過培育創新型企業,提升創新平台能力,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高質量產業集群,建成滇中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區。

按照計劃,將鞏固提升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40項指標,並制定實施的具體方案。在創新型企業培育上,玉溪提出以“小升高”“高變強”“強上市”的三級培育體系構建模式。按照規劃,將申報高新技術企業50戶以上,培育國家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50戶以上。

創新平台方面的建設上,玉溪市將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

同時,玉溪將科技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圍繞“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對科技的需求,印發實施《玉溪市科技助推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並提出高質量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引領傳統農業向高科技農業方向轉變。

按照規劃,2022年玉溪的科研重點領域,將聚焦卷煙及配套、新能源電池、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有色稀貴金屬、綠色鋼鐵、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綠色建材、新能源電力裝備、綠色食品加工、數控機床等10 個重點產業鏈領域。

在科技政策落地方面,玉溪將推進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抓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29條措施》《雲南省財政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改革20條措施》,擴大科研機構和人員自主權,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激勵機制。

與此同時,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加快高原湖泊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低碳發展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大力發展民生科技,營造“山清水秀”的創新生態建立精准服務機制,服務好企業、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統籌科技計劃、資金、項目等創新資源,推出“政策工具包”,打通科技、產業、金融連接通道,高效能配置科技創新資源,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鏈。(玉溪市科技局供稿)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