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群眾下單我接單 雲南富源破解群眾急難愁盼

蔡樹菁
2022年03月29日09:4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從“老破舊”到“新靚綠”,縣城環境舊貌換新顏﹔新建學校、整合資源,小縣城實現“有學上”到“上好學”﹔山美水美產業旺,百姓搬了新家鼓了腰包。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通過“群眾下單我接單”活動,在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整治,優化教育資源打造“教育強縣”等方面,重點實施15項重點工程、31個補短板項目,切實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普遍增強。

改造后的東門河成為市民散步的好地方。 富源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打造亮點:臭水河變河濱公園

清泠的東門河穿過富源縣城,徐徐春風吹綠了河兩岸,明亮路燈照耀下,岸邊步道上有不少人在散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東門河在富源縣城是出了名的臟、亂、差。河水黑不見底,兩岸堆滿各種垃圾,常年散發著臭味,生活在附近的居民飽受其苦。

“我從小就在東門河邊長大,一年四季就沒見過河水不臭的時候,治安也不好,出門都要跑快點。”丁東是富源人,臟亂的東門河是他成長中最深的記憶。在他小的時候,河水不但臭,河兩岸因為沒有照明設施,不時有搶劫的事件發生。

聚焦群眾對改善生活品質和居住環境的迫切需求,富源縣決心徹底“治愈”東門河。按照“以人為本、回歸自然,治污為主、景觀配套”的思路,縣裡確立了把河道治理與城市治污相結合的思路,2021年投資2.1億元,治理河道總面積30萬平方米,清淤河道12萬平方米,鋪設健康步道10萬平方米,景觀綠化8萬平方米,安設景觀亮化設施3000套。

說起東門河的治理,富源縣住建局李正鵬說:“去年疫情期間,人手不夠,局裡的干部職工自己動手清淤、設計施工河邊綠化景觀。現在進入東門河的污水全部截污,污水管道下埋,還關停了上游的洗煤廠。”

現在的東門河,由原來的臭水河、治安不好變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景河,成了市民聊天說事、散步休閑的好地方。

除了東門河提升改造,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富源縣在美麗縣城建設上就投入了5.5億元資金,實施了31個縣城補短板項目,實施40余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補綠植綠2375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8.14%,路燈亮燈率達98%以上,清除裸露垃圾1.95萬噸等。

從河湖到城鄉每一個角落,富源縣堅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為抓手,統籌推進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解決了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著力整治“臟亂差”現象,努力建設人民滿意城市。

新校舍新氣象。 富源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瞄准熱點:讓孩子“上好學”

新校舍、設備齊全的科技樓、帶有塑膠跑道的運動場和草坪足球場,走進剛投入使用的富源縣第九中學,師生風貌昂揚向上,到處洋溢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孩子能在這麼好的環境裡學習,我們當家長的特別放心。”家住富源縣多樂鎮的張先生說,他的女兒在富源縣九中讀高一,平時住校周末回家,足不出縣就能接受好的教育,他們一家很是滿意。

據富源縣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可容納3000余名師生學習、生活的富源縣九中,全部投入使用后,將有效補齊全縣高中學生教育缺口,推動全縣教育資源擴優提質。

富源是煤炭大縣,在煤炭產業最興旺的年月,有少部分家長不把孩子上學當回事。“讀不好書就回家挖煤。”許多家長對教育的不重視也打擊了老師教書育人的激情,富源的教學成績在曲靖市都排不上號。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民生之本。面對過去當地教育缺乏生機,城鄉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鄉鎮教師缺乏內生動力這一現狀,富源縣委、縣政府下定決心狠抓教育,提出“教育大縣”向“教育強縣”轉變的目標。

富源把縣城最好的區位資源用來辦教育,在“十三五”期間,5年累計投入教育經費67億元,新建各類學校15所、改擴建174所,改變了富源縣學位不足、現有高中學校超負荷運轉,現有幼兒園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的局面,有效解決了各階段教育辦學質量不高、城區學位不足的問題,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跨越。

2021年,富源縣高考一本上線率提高3.02個百分點,創成一級二等高級完全中學1所,3人被清華北大錄取。該縣還充分發揮教育發展基金作用,深化實施“三名工程”,扎實推進“雙減”工作,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中考成績穩中有升。

富源的教育再不是舊模樣,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出現了優質生源從“向外跑”到“往回流”的轉變。

群眾有所需,干部有所應。近兩年,許多家庭新生了二胎寶寶,縣城學前教育壓力特別大,時有家長去教育局咨詢孩子上學的問題。富源又在縣城黃金地段開工建設縣第三小學、縣第三幼兒園,持續不斷擴大教育服務供給,城區群眾最關心的孩子入學問題將得到解決。

富源縣的鄉村越來越美,產業越來越旺。 富源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關注重點:環境美產業旺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小長假裡,富源墨紅鎮普沖村的村民可忙壞了,這裡的紅色資源、彝族風情吸引了不少游客,都想來一睹的“紅色文化旅游+全國生態文化村”的模樣。

“我們村風景那麼好,建議搞一搞鄉村旅游。”“我看可以搞個農家樂讓城裡人也來體驗一下農村生活。”……普沖村的“板凳會”上,村民們開玩笑似的聊著,村干部們卻聽進了心裡。

普沖村位於富源縣墨紅鎮西南部,全村有1131戶3742人,村子被綠水青山環抱,村前是干淨清澈的獨木水庫,土地平坦肥沃。這裡彝族風情濃厚,傳承千年的彝家刺繡文化古朴絢麗。1948年11月,富源縣第一個黨支部就是在這裡誕生的,紅軍長征兩次過墨紅。

利用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的名片,助力鄉村振興,成為普沖村干部群眾的強烈願望。

“群眾都下單了,我們一定要接單。”普沖村黨總支書記嚴小成說。

2017年以來,普沖村先后投入300余萬元在富源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遺址上,建成了佔地400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並在村委會成立了紅色文化服務公司,以公司化運營方式進一步擦亮紅色文化旅游名片。

有了紅色旅游帶動,到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逐年增長,很多村民通過開農家樂、賣農特產品有了不同程度增收。

“游人是多了,但經常接到反映說我們太‘原生態’。”嚴小成說:“就是說我們人居環境差呀。”

“游客的意見也很重要。”針對村裡“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裡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的情況,普沖村開展了轟轟烈烈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及“廁所革命”,成立了農民健康教育所,常態化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鄉村環境整治大講堂,制定了“村規民約”和“紅黑板”評比制度。通過綜合整治,普沖村的村庄環境持續變好,生態環保、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普沖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優勢”。

隨著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扎實,普沖村以生態綠色為底色,紅色文化為亮點,融合傳承千年的彝族刺繡、歌舞和傳統火把節等民族文化資源的鄉村旅游之路將越走越寬,村民的日子將越過越好。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