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黃昏鼓角似邊州:藩鎮之下,詩人們的傷心不為悲秋

2022年03月29日08: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黃昏鼓角似邊州:藩鎮之下,詩人們的傷心不為悲秋

韓愈被貶,走到湖南汨羅江,憑吊屈原,寫下《湘中》,賢臣被貶,隱士得全。

---------------

德宗即位時,唐朝國運雖然已經走出安史之亂的低谷,逐步朝著回升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局勢依然錯綜復雜。河南河北地區藩鎮林立,叛服無常,以致有“天下盡裂於藩鎮”之說。藩鎮形同敵國,內地宛如邊地,正是“黃昏鼓角似邊州”。內憂深重,外患依然,西南吐蕃繼續威脅邊關乃至長安安全。德宗既要削平藩鎮,又要抵御外侮,困難重重。

寫出“輕煙散入五侯家”的韓翃,遇到雅好詩詞的德宗

德宗即位之初,“勵精求治,不次用人”。因雅好文學詩詞,他比較青睞科舉出身的文士,經常親自測試考生水平,遇到妙語佳句都會反復吟哦,對宰相大臣言道,“此皆朕門生也”。德宗很喜歡韓翃的《寒食》一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當天家家禁火。皇帝一般會在這天賜榆柳之火給近臣,故韓翃在詩中言“輕煙散入五侯家”,不動聲色地頌揚皇恩浩蕩、浸潤人心。德宗讀到此詩后大為贊賞,記下了韓翃名字。

有一次負責詔書起草的知制誥出缺,中書省兩次進擬人選,德宗都不滿意,親自點名韓翃出任此職。當時還有江淮刺史也叫韓翃,中書省不知德宗究竟中意哪個韓翃,就將兩人名字同時上報。德宗在報告上御筆寫下韓翃《寒食》一詩,御批道,“與此韓翃”。

德宗“善為文,尤長於篇什”,經常和“學士言詩於浴堂殿,夜分不寐”。有年中元節,德宗赴章敬寺,寫下《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鬆院淨苔色,竹房深磬聲”一句尤為時人傳誦。

但喜好詩詞的德宗,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吟風弄月上,而是努力刷新政治,清理積弊。

推行“兩稅法”的楊炎,最終“生度鬼門關”

德宗登基時37歲,年富力強,他立即著手清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下詔拒絕各地進貢皇家非急需物品,將皇家田庄所收田租撥付州縣充作糧食儲備,撤銷皇家梨園樂團編制300人,放還多余宮女,對審理不當的舊案冤案進行清理。幾把火下來,“中外皆悅”。素來喜好作亂的平盧淄青藩鎮軍士,甚至將武器扔到地上,相顧而言“明主出矣,吾屬猶反乎”。

德宗最富政治智慧的措施,莫過於對郭子儀權勢的分割。當時郭子儀權力極大,責任極重,功勞和威望極高,但他性情寬和,執紀不嚴,所部軍紀政令頗為敗壞。代宗一直想分割郭子儀的權力,但又怕傷功臣之心,故久拖不決。

德宗登基后,尊稱郭子儀為尚父,加封太尉官銜,給他10多個兒子女婿升官,政治地位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最大幅度提高經濟待遇,加採邑實封兩千戶﹔隨后,免去郭子儀所有地方實職,但沒有將這些職務交給他人,而是任命郭子儀親信舊部分別擔任。

此舉既不傷害郭子儀感情,畢竟他們都是郭子儀一手培養,郭子儀沒有理由反對﹔又收攏地方實力將領,將他們與郭子儀的私人感情關系改造為與朝廷、皇帝的君臣關系,可謂拆除棟梁而大廈不倒,並且因分散支撐點而愈加堅固。

德宗逐步樹立權威后,開始理順財政尤其是稅收,他破格任用理財能手楊炎為門下省副長官門下侍郎並拜相。建中元年(780)正月初五,楊炎主持推行“兩稅法”改革,將以前按人頭征稅的租庸調制度,改變成按財產和土地面積征收的兩稅法,改變了從秦漢以來以人頭稅為主的收稅方法,擴大了納稅面,減輕了農民負擔,是中國古代稅收制度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兩稅法實行剛一年,國家財稅收入就達到上年3倍。

后來,楊炎因結黨營私、兒子貪贓,加上奸臣傾軋,於建中二年(781)被罷相貶任崖州(今海口市瓊山區一帶)司馬。楊炎赴崖州途中,路過廣西玉林鬼門關,寫下《流崖州至鬼門關作》:“一去一萬裡,千知千不還。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此詩本為感念身世,不料一詩成讖,在走到離崖州不到百余裡處時,楊炎被押送宦官秉承德宗旨意縊殺。

楊炎推行的兩稅法改革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加強了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為削藩進行了財政經濟的准備。但德宗猜忌多疑的性格在楊炎事件上暴露得無以復加,這種性格給他的削藩事業造成極大損害,最終導致削藩演化成叛亂。

“黃昏鼓角似邊州”的藩鎮之亂,讓韋應物“世事茫茫難自料”

安史之亂平定后,河北地區盧龍、成德、魏博三鎮節度使都由安史舊將擔任,中央沒有人事任免權。建中二年(781)正月初九,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兒子李惟岳欲父死子繼,被德宗拒絕。五六月間,李惟岳與平盧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魏博節度使田悅、山南節度使梁崇義,四鎮聯合起兵反叛朝廷,這是安史之亂以來最大的地方叛亂事件,史稱“四鎮連兵”。

德宗堅決鎮壓,剛開始取得了很大戰果,梁崇義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打敗后自殺﹔李惟岳被歸順朝廷的部將王武俊殺死﹔李正己起兵不久就背發毒瘡身亡,其子李納被幽州節度使朱滔和各路官軍打得倉皇逃竄﹔田悅受重創,幾乎被圍殲。平叛勝利在望,天下似乎指日可平。

但由於德宗缺乏戰略眼光,猜忌多疑,加上奸相盧杞作祟,出現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失誤,沒有籠絡好在平叛戰爭中出力甚大的朱滔、王武俊、李希烈等人,將他們推到反叛陣營。

建中三年(783)十一月,叛軍首領聯合稱王建號立國,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十二月二十九,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加入反叛集團,勝敗形勢立馬逆轉。

建中四年(783)年初,李希烈攻陷中原大部,東都洛陽“士民震駭,竄匿山谷”。德宗在盧杞的攛掇下,竟然派三朝老臣顏真卿去汝州招撫。李希烈反心已定,顏真卿厲聲斥責,后被縊殺。

這年夏末秋初,尚書比部員外郎韋應物外放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一帶)刺史,在洛水與黃河交匯處見河山殘破,寫下《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黃河兩岸蕭瑟渺茫,伊水孤村殘破蕭條。朔風中的大雁,恰似隻身東下赴任的韋應物。面對每況愈下的朝政,內外交困的局勢,韋應物隻能任憑命運安排。

而德宗此時的心境,亦何嘗不是如此哀傷。危急時刻,德宗於建中四年(783)八月調五千涇源(今甘肅涇川縣一帶)藩鎮兵馬支援前線。十月,涇源兵頂風冒雨到達長安,卻沒有得到任何賞賜,所得軍糧都是糙米糠咽菜,立時嘩變打進長安。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省乾縣一帶),叛軍擁立居住長安的朱滔之兄、曾任涇源軍統帥的朱沘當皇帝,建立“大秦”朝廷,藩鎮之禍達到極點。

朱沘稱帝之時,試圖取得被德宗猜疑奪去兵權的老將段秀實擁戴。誰料段秀實上前唾朱沘一臉口水,用笏板猛擊朱沘額頭,被朱沘手下格殺。德宗聽聞,“涕泗久之”。白居易為顏真卿、段秀實忠勇所感,以青石為喻,寫下《青石》一詩,“願為顏氏段氏碑,雕鏤太尉與太師……如觀奮擊朱泚日,似見叱訶希烈時”。

德宗出奔,各地不知君王所蹤,人心不定。已經到達滁州上任的韋應物派人北上打聽消息,音信全無,在寄給好友李儋的《寄李儋元錫》一詩中表達了這種焦慮心情,“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下句“世事茫茫難自料”,既指個人身世飄零,又指朱沘盤踞長安,德宗逃難奉天,情況不明。韋應物感覺家國前途茫茫一片,面對大好春光亦是憂愁苦悶,“春愁黯黯獨成眠”。

大亂之下,德宗終於意識到,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把叛亂平定。興元元年(784)正月初一,德宗在賢相陸贄的強烈建議下,頒布罪己詔,宣布大赦天下,專討朱沘,其余不問。詔書一發,“士卒皆感泣”,隻有朱沘、朱滔兄弟和李希烈繼續反叛,其他人都上表謝罪。然而,一線生機即將到來,德宗卻又將前來救駕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逼反。

當初朱沘幾次圍攻奉天,德宗朝不保夕,是李懷光千裡迢迢,率領朔方軍緊急救駕,德宗才能死裡逃生。李懷光隻會打仗,不懂政治,到奉天前線后,上表要求殺掉盧杞等人以謝天下,引起德宗猜疑。李懷光又與中央軍李晟部隊發生矛盾,索性加入朱沘造反集團。德宗被迫繼續南逃梁州(今陝西省漢中市一帶),史稱奉天之難。

關鍵時刻,德宗急召《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角”李泌從杭州刺史任上趕赴梁州,讓他隨駕參議軍國大事。李泌穩住德宗的情緒,和陸贄一起勸德宗放手使用李晟等大將。五月二十八,李晟抓住戰機,收復京師。七月十三,德宗回到長安。貞元二年(786)四月間,隨著李懷光、李希烈先后敗亡,這場削藩戰爭才算結束。

德宗回鑾后,認識到藩鎮一時不可驟削,開始採取姑息政策,地方尤其是藩鎮林立的中原地區更加動亂。以邊塞詩見長、長期在藩鎮幕府任職的李益,有次在秋日黃昏時分登臨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一帶)城樓,眼望暗淡天色,耳聽悲涼鼓聲,觸景生情,寫下《上汝州郡樓》:“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同情賣炭翁的白居易,和“空聞漁父扣舷歌”的韓愈,心情是一樣的

德宗削藩因決策失誤而草草收場,未能實現既定目標,但削弱了最為驕悍難制的河北三鎮和平盧淄青藩鎮的力量,重塑了中央地方關系,朝廷和藩鎮的力量恢復了均衡。然而,奉天之難給德宗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回京后,他不再信任大臣,而是信重宦官,導致弊政叢生。

當初德宗從長安出奔時召集群臣護駕,倉促之間竟無人前來,隻有竇文場、霍仙鳴兩個大宦官帶一百多個小宦官護送他狼狽出宮。回長安后,德宗開始重用宦官,任命竇文場和霍仙鳴為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讓其掌握軍權。至此,禁軍兵權完全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專權局面終於在德宗時期形成,並最終制度化。貞元時期,宦官集團倚仗德宗信任和禁軍軍威為非作歹,尤以宮市為甚。

宮市是唐朝皇宮從市場上採購物品之交易。宦官手拿大內公文,強買百姓貨物,所付之錢根本不足成本,后來發展到派人到長安兩大市場東市、西市直接搶拿百姓貨物,把破爛綢緞撕成尺寸大小充當貨款。白居易曾寫下以“苦宮市也”為主旨的《賣炭翁》:“……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不再相信大臣的德宗,在李泌去世、陸贄罷相后,連宰相也不信任,大小官員均親自選用,空缺官職長期不補。朝中乏人,群才淹滯,連起碼的河堤維護和水利建設都無人處理,以致貞元十五年(799)秋七月,中原地區發生大面積水災。臨近中原的徐州節度使張建封不但不運糧賑災,反而飲酒作樂,大擺筵席。

當時在張建封幕府任職的韓愈對此極為不滿,寫下《齪齪》一詩,“齪齪當世士,所憂在飢寒。但見賤者悲,不聞貴者嘆”,直斥當時官僚無心為國解憂,無能救民於水火,以致“河堤決東郡,老弱隨驚湍”。

貞元十五年(799)冬,張建封派韓愈代表徐州藩鎮到京師向德宗恭賀新年。韓愈見朝廷政治混亂,權臣尸位素餐,內心苦悶,在返回徐州(即彭城)時寫下《歸彭城》,“天下兵又動,太平竟何時﹔訏謨者誰子,無乃失所宜”,認為天下兵戈不止,百姓流離不定的根本原因,是執政無能、朝廷腐敗﹔自己空懷治國之策,卻無堯舜之君賞識,隻能“遇酒即酩酊,君知我為誰”。

貞元十六年(800)冬,韓愈參加科舉考試中專門為在職官員舉辦的制舉考試。考中后回朝任職,貞元十九年(803)升任御史台監察御史,終於獲任監察諫諍之職,但不久他的致君堯舜之心就歸於破滅。

貞元十九年(803)關中大旱,深受德宗寵信的京兆尹李實不但不救災,反而上奏稱關中農業經受住了旱災考驗喜獲豐收,德宗順理成章地不再因災黜免租稅。百姓走投無路,隻有拆屋售賣磚瓦、房梁,甚至抵押田裡麥苗借貸來交稅。

韓愈上書德宗,請求允許百姓明年再交納今年欠稅,又“上章數千言極論”宮市之弊,結果被遠貶為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一帶)縣令。韓愈走到湖南汨羅江時,憑吊屈原,寫下《湘中》:“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當年屈原投江的遺跡已經蕩然無存,韓愈連祭奠之處都無法找尋。屈原已去,漁父猶在,今日之漁父雖非昔日之漁父,而今日之韓愈恰如昔日之屈原。賢臣被貶,隱士得全。清濁醒醉,古今同理,韓愈面對茫茫汨羅,如屈原一般悵然若失。

德宗美政不終,弊政叢生,給正在走出低谷的大唐蒙上一層陰雲。而太子李誦則力圖撥雲見日,正在東宮和柳宗元、劉禹錫等青年才俊籌劃一場政治革新運動。(吳鵬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