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雲南 :騰沖滇灘傈僳人家的年味

2021年02月26日15:24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柴嘉張攝
柴嘉張攝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春節這個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團圓是主題,餐桌美味是重頭戲。雲南騰沖滇灘棋盤石村的土包羊,具有別樣的年味。

土包羊的獨特烹飪方式,體現了騰沖傈僳族獨特的飲食文化和年味,展現人們對食物、自然、家庭的情感寄托和少數民族的別樣風情。

位於雲南省騰沖市滇灘鎮東北部姊妹山下的棋盤石傈僳族自然村,被譽為“山間碧玉”,屬純傈僳族村寨。清澈剔透,甘甜清冽的淡酒溝水自北向南穿過寨子潺潺流淌。淡酒溝畔屹立著一座被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代銀礦煉爐。棋盤石古村落境內的古集貿市場洋人街,是研究考古商貿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秀麗景點之一,曾書寫了騰北滇灘在古代最為輝煌的貿易歷史。

棋盤石山寬林茂,水草肥美,氣候溫潤,是發展生態養殖的理想之地。勤勞勇敢的傈僳族人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發展牛羊馬豬等多種養殖,其中老品種姊妹山羊最有特色。

棋盤石老品種姊妹山羊的養殖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相傳當地人在棋盤石北部的姊妹山羊圈崖子集體狩獵時,發現了一群在懸崖上生息的野羊,體型較小,毛色不一,有紅色、褐色、棕色、黑色、雜花等,動作特別靈活矯健,在懸崖絕壁上來去自如,如履平地。充滿智慧的獵手們便設伏把野羊盡數擒獲,牽回寨子飼養,野羊逐漸被馴化,扎根下來繁衍生息。后來,棋盤石傈僳族的先人從怒江地區瀘水帕底河一帶遷居,經片馬、古浪、崗房等地,最后輾轉到達棋盤石。

他們發現,本土自由放養的羊肉質筋道卻膻味偏濃,外來全圈養的羊,精肉少,肥肉多,肉質滑膩,肉絲粗糙。而混合血統山羊,肉質肥瘦搭配協調,肉味鮮甜細嫩而不失筋道,無膻味。這就是遠近馳名的棋盤石第一代老品種山羊,也叫姊妹山羊。

上好的水草環境育成上好的牛羊,上好的食材成就上好的美味。自古有“山間碧玉”之稱的棋盤石,山清水秀太陽高,天然優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林間美味——棋盤石老品種姊妹山羊的出彩流傳。

棋盤石姊妹山羊的吃法有黃燜、紅燒、清燉、清蒸、回鍋、清湯、鹽焗、鹽鹵、燒烤、油炸、爆炒、羊肉香腸、風味辣排、羊肉干巴、煙熏臘羊、血焐羊肉、蘸水羊生、羊肉火鍋等幾十種,花樣繁多,精彩紛呈,層出不窮。

而土包羊,最初是傈僳族走山人研創的簡易吃法,做法工序和配方有繁有簡,視情況和條件而定,不一而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道源自走山人的美味,被搬到了傈僳族人家裡,成為了棋盤石村在婚嫁、過節等喜慶日子裡的一道大菜。

用桂皮、草果、山胡椒等十幾味調料做成料包,和竹葉一起熬煮,用煮過的水在羊的身上裡外揉搓,給羊肉去膻保鮮,鎖住原味。揉完料水,還要換特制的鹵汁繼續揉搓,鹵汁裡融合了苞谷酒、香辣子、六月椒、山薄荷、土香葉等十幾味香料,給羊肉提鮮增香。

腌漬的時間越長,調料越能入味,揉好鹵汁,還要腌制個把小時。房屋后面,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挖土坑,摔膠泥,大家都在為這一道隆重的美食做著准備工作。全羊用野芭蕉葉、草果葉或大粽葉、大竹葉捆裹停當,用膠泥裹糊嚴實,挖一土坑,先放入一堆柴火燒起,把土坑徹底燒熱,再把土包羊放到土坑裡,土包羊上下左右堆放滿柴火開始燒烤,約2小時后,木柴全部化為灰燼,然后刨土覆蓋嚴嚴實實,不能透氣絲毫。

讓美味在泥土裡繼續醞釀,一小時后,就是土包羊美麗出土的精彩瞬間,撕開烏黑泥巴的外殼,露出焦黃的蕉葉、竹葉等,肉色白嫩,噴香扑鼻,油珠流溢又彌漫著清幽蕉香或粽葉香,還夾帶新鮮泥土氣息的美味土包羊即刻閃亮登場,大快朵頤品嘗著醇香綿厚,滿口噴香的羊肉,再配上一竹杯苞谷老燒,幸福和樂趣簡直無以言表。

蒸騰的羊肉香氣攜帶著芭蕉葉的清香,混合著一絲新鮮泥土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開來。吃起來令人饞涎欲滴,食欲泛濫,吃時有滋有味,精彩浪漫,吃后回味無窮,韻味悠長。

酒足飯飽,傈僳兒女點起篝火,載歌載舞,家人的團聚和精心制作的美味讓年顯得鄭重、氣氛十足,陪伴和分享也讓年多了一份溫暖的味道。(柴嘉張)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