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騰沖文明實踐之花在鄉村競相綻放

2021年02月09日12:32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保山騰沖文明實踐之花在鄉村競相綻放。
保山騰沖文明實踐之花在鄉村競相綻放。

山水蜿蜒、道路平整、綠樹成蔭、庭院掩映……如今的廣大鄉村可謂處處是景觀,處處蘊文化。一個又一個環境美、產業優、百姓富、民風淳的美麗新家園,是鄉村群眾共赴文明之約、共建文明之鄉、共享文明之果的縮影。

在雲南騰沖,各鄉村著力解決農村治理“最后一公裡”問題,在推動脫貧攻堅、家庭和睦、鄰裡和諧、鄉風文明、鄉村治理、人居環境提升、移風易俗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書香改變鄉村

和順鎮

“富貴難傳三代,詩書可繼百世”。和順鎮歷來有“耕讀傳家、書香傳世”的文化傳統,六百年來,崇文尚教之風世代相傳,人文蔚起,文明實踐相伴相生。來自中原及江南各省的和順先人,具有較高的文事武略素質,將漢文化帶到和順,並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植根。

漢文化的基因,流淌在一代代和順人的血脈之中,成就了這一詩書禮儀之鄉。發展文化和教育,成為一代又一代和順人的共識。耕讀為本,有教無類,私塾、書館、義學堂等,漸次普及,成就人才甚眾。清末民初,和順人的思想空前活躍,代表新思想、新文化組織的咸新社、崇新會應運而生,1928年,創建了全國鄉村最大的圖書館——和順圖書館。儒家文化與外來先進文化的薈萃交融,形成了開明開放、獨具特色的僑鄉文化,為和順注入了文化之魂,數百年的重教興文,鑄造了和順和諧美好的社會風氣,培育了和順人良好的文化素養,為和順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近年來,和順鎮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書香改變鄉村為主題,整合和順圖書館、艾思奇紀念館和僑聯、21支文藝隊、和順書畫愛好者等文化資源和陣地,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建設,傳統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改變鄉村

中和鎮桃樹河

桃樹河自然村隸屬騰沖市中和鎮新街社區,現有79戶341人。原居住地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后村民自籌資金482萬元購置集體土地53畝,並爭取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民族團結示范村等項目,累計投入資金920余萬元,實施桃樹河新村基礎設施、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建設等工程,於2016年底初步建成新家園。

搬遷后的桃樹河以建設“和諧文明村寨”為目標,成立以黨員、致富帶頭人、民間藝人、群眾等組成的志願服務隊,弘揚和傳承傈僳族傳統文化,發展民族文化旅游,通過修訂村規民約,抓實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大力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鄰裡互助、扶貧幫困、踐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等志願服務活動,營造家家爭當文明戶,人人搶當志願者的文明新風尚。

如今桃樹河已經邁入全面小康,一躍成為文明新村,正在沿著鄉村振興道路闊步前進。

固邊改變鄉村

猴橋鎮國門新村

國門新村位於騰沖市猴橋鎮,地處國家一級口岸——猴橋口岸,是典型的抵邊傈僳族村寨。400多年來,邊疆傈僳族群眾與全鎮各民族一起,在守邊、固邊、興邊過程中,與外來侵略者頑強斗爭,始終駐守在祖國的邊疆,成為猴橋世守邊隘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猴橋鎮立足鎮情村情,充分發揮沿邊口岸的優勢,堅守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以組織強邊、開放活邊、和諧穩邊、富民興邊、文化聚邊“五邊行動”為抓手,以戍邊精神傳承民族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全力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村民富裕的國門新村,並於2018年被評為“4A級美麗鄉村”,2019年被評為“3A級景區”。

通過建設國門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成立國門新村志願服務隊,組織志願活動等,使得村民們自豪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更加具體,“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真正得到認同,群眾的“國門意識、國防意識、國家意識、國土意識、國民意識”進一步增強,形成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扶貧改變鄉村

清水鄉司莫拉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500多年歷史,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有農戶73戶299人,“司莫拉”為佤語“幸福的地方”。

十八大以來,清水鄉圍繞脫貧攻堅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探索開展了“最美庭院”評比、“我們的節日”“巷長制”“200米志願服務圈”“愛心脫貧超市”等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踐行新思想、打造新陣地、實現新作為,使新時代文明實踐這個“大舞台”成為脫貧攻堅的“助推器”,成為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連心橋”。

從抗擊疫情到重點項目建設,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人居環境整治到“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在中寨,穿著印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的紅色馬甲的那一群人總是活躍在助力脫貧攻堅,共繪美麗鄉村畫卷第一線。

產業改變鄉村

新華鄉

新華鄉曾是騰沖市深度貧困鄉之一,雖然存在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等問題,但無法掣肘全鄉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新華鄉圍繞脫貧目標,聚焦產業發展,以“多條腿走路”的形式,舉全力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鄉村面貌有了巨大改變。

為大力發展產業,鞏固好脫貧成果,新華鄉持續抓好茶葉和烤煙產業,探索發展獼猴桃和澳洲堅果。新華鄉茶葉產業可以說是新華傳統的生命產業,現有茶地25000畝,涉及茶農4160戶,建檔立卡戶1400戶,全鄉茶葉人均收入為1000余元﹔2019年新華鄉烤煙種植面積3714畝,涉及農戶366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41戶,茶葉和烤煙收入成為了農民基本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

新華鄉周圍群山環抱,中間壩子狹長,海拔差異帶來了立體氣候。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了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舉全力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2016年新華鄉引進了紅心獼猴桃特色產業,種植紅心獼猴桃3000畝(涉及10個村1086戶),通過採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不斷發展壯大產業,打造產業品牌,打響了以發展特色種植業為引擎的脫貧攻堅戰,不斷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藝術改變鄉村

五合鄉帕連

五合鄉聯盟社區帕連村民小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以“美麗五合大講堂”為宣講平台,認真實施以“1+1+N”農村末梢治理模式為主的鄉村基層社會治理,全面加強農村黨組織的建設,以自治強基,以法治保障、以德治教化,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在帕連成立婦女小組、老年協會、治保小組、義務調解隊、文明理事會、科普服務隊6個群眾組織,開展相應的志願服務,各類群眾組織在推進村庄建設和治理、提升人居環境、化解矛盾糾紛、推動產業發展、推進鄉風文明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形成“組組行動、戶戶參與、人人有責”的新時代農村末梢治理格局,傣寨裡面干淨的巷道、美麗的庭院,人居環境持續向好,共建共享蔚然成風,這一切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在自治法治德治的充分融合裡,帕連成為雲南騰沖最詩意的網紅村,迎來四面八方的游客,村民現在坐在家裡打開門就可以做生意,旅游業態初步形成,生態宜居、文明祥和、平安和諧、文化繁榮、富裕幸福傣寨逐步形成,帕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開了步伐。

一直以來,騰沖各鄉村深入落實“商量—實行—再商量—再實行”循環往復的群眾工作法,用村民自治填補法治德治空白,真正實現變“1個管”為“多人共管”,變“要我管”為“我要管”,構建“組組行動、戶戶參與、人人有責”的農村治理新格局。現在,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的新時代田園生活,正不斷實現新的升級、新的蛻變。(趙黎敏、馬繼虹)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