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富源:創新“三項機制”發展集體經濟

2020年09月02日14:1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供圖
供圖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近年來,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在拓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上下功夫,選准路子、開好方子,建立健全領導、增收、分配三項機制,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創收增益。

健全“4”級領導機制“選路子”。充分發揮縣鄉村組四級黨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等作用,有組織、有規模,多渠道整合、多元化發展。縣級層面,充分整合發改、國土、住建、交通、農業、財政等部門資源,梳理出25條發展集體經濟項目政策,發揮縣級扶貧開發公司作用,整合資金2億余元,布局生豬養殖和軟籽石榴種植兩大品牌產業,確保所有村集體經濟達4萬元以上。鄉鎮層面,堅持一鎮一產業,因地制宜引導發展辣椒、魔芋、黃桃、山藥等訂單農業。其中,后所、墨紅等鄉鎮發展辣椒種植2.5萬畝,富村鎮、十八連山鎮、老廠鎮等鄉鎮發展山藥、魔芋種植1.6萬畝。村級層面,堅持一村一特色,各村(社區)結合自然條件、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等情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增收路子。

突出“6”類發展機制“開方子”。富源縣結合土地分散、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的特點,探索出6類發展模式。異地置業,實行抱團發展。整合22個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的產業扶持資金1050萬元,採取異地置業的方式在中安街道寨子口發展連片種植魔芋,實現2019年、2020年22個村(社區)的集體經濟均達5萬元。以強帶弱,建立產業聯盟。富村鎮大凹子村運用滬滇合作項目整合資金190余萬元發展食用菌種植,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質的突破。租賃開發,盤活固定資產。中安街道東門社區、勝境街道外山口社區盤活臨街商鋪門面,實現社區及居民小組集體經濟均得到發展﹔大河鎮黃泥村通過出租集體蔬菜大棚,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4萬元﹔后所鎮栗樹坪村將原廠房出租,收取租金2萬元。推動入股合作,實現“三資”“三變”﹔竹園鎮現雞田流轉土地300畝種植中藥材,按每畝每年100元收益,創收集體經濟3萬元﹔后所鎮老牛場、阿依諾等村通過入股生豬養殖,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水平。挖掘紅色資源,推動服務創收。墨紅鎮普沖村依托富源縣第一個黨支部優勢,改造村級活動場所建成普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后所鎮小沖村、黃泥河鎮鐵鎖箐等村,結合紅軍長征過富源的資源,積極開發挖掘,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實現集體經濟創收。

落實“433”分配機制“鼓袋子”。該縣在集體經濟收入分配使用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落實“433”增動力。堅持“集體經濟使用群眾說了算”的原則,明確村集體經濟收益在3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收益超出3萬元部分按公益金不低於40%、風險防控積累金不低於30%、村(社區)干部創收獎勵金不高於30%的標准進行分配。開展“爭星奪旗”給扶持。積極開展“星級戶”“達標組”“紅旗村”創評,從產業扶持方面優先安排,從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公益金部分給予補助,對村組干部從集體經濟收益分配中村組干部獎勵部分給予獎勵。對獲得2面以上紅旗的村,按每個50萬元的標准給予產業資金扶持。整頓“軟弱渙散”壓擔子。從2019年起,對確定的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按照每個村50萬元的標准扶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創收后由鄉鎮(街道)進行嚴格考核,將分配情況與整頓效果結合起來,壓實整頓工作責任,提高綜合整頓成效。(鄧成斌、孫穩超)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