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给力 七旬木匠发“余热”

2020年11月16日14:0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了解用电需求  供图
了解用电需求  供图

11月10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群山环绕的十八连山迎来难得的暖阳。中午时分,集镇不远处的下马嘎村开始热络起来。趁着大好的阳光,村民纷纷把玉米粒搬到院子里晾晒。吃过午饭的青年驾着摩托,奔向打工的工地、厂房。董政渊提着一个内壁略显金黄的水杯,在村里悠闲地走着,在稻草堆上眯了一会眼后,喝了口茶,振作了下精神,向着自己的木料加工坊走去。

董政渊今年72岁,是村里有名的木匠。这位15岁就开始与木料打交道的老人,参与建盖了无数房子,精通多种木料工艺。早年长期在外,参与过富源县招待所、富源县第五中学校舍建设等工作。“别人一天挣2块钱的时候,我一天的工钱就是4块,原因就是我的技艺比他们强。”回顾当年,老人至今仍一脸自豪。

在家中享了几年清福后,董政渊发现:常年劳作的身体,一旦闲下来,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于是,他再次操持起了老本行。

此时,他发现,自己干了几十年的木共活已经变了,“原来都是靠人工,而现在,全部都是电动的机器。连最离不开手工的刨木,都是机器在干。”

为跟上形势变化,董政渊也买来了电动刨木机、压刨机、电锯等。这些机器的运用,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一天才能做2个板凳,现在有了这些机器,一天完全可以做4、5个。如果像年轻时候那样赶工的话,一天6、7个都完全能够做,而且利用机器加工出来的,工艺精细,质量好。”

董政渊介绍说,在没有用上电动机械的时候,木工活是一项耗体力的笨重的伙计,每天下来,人都会感到疲惫不堪。“单就刨木而言,看着不怎么费劲,但干一天下来,手臂都是酸疼的。特别是没干惯这种伙计的人,突然来干几天,相当于在农田里干一个月。”

用上电动机器后,原本耗体力的木工活变得轻松起来。董政渊直言,在重新操起旧业之初,他只想着随便搞点小范围的加工,目的是活动下自己的筋骨,甚至于每天工作的时间他都预定好,只干3个小时,而且做得伙计都是些小样的,如加工凳子、椅子之类,连桌子他都不想着干。然而,用了电动机器后,董政渊发现,他每天三小时干的工作量,比原来一整天干的都多,而且经常一干就是一个下午,回到家后竟没有疲惫的感觉。“依靠这个木料加工,我每个月都能挣3000多元,村里外出务工的青年,有的时候一天也才能挣这么点钱。想不到,老都老了,还能依靠老技能赚钱,真的是‘老树发新芽’呀。”董政渊一脸乐呵。

“要是早些年能用上这么好的机器,像这样的房子,我还能再建一栋。” 董政渊指着他家10多年前建起的一栋楼房说。房子2层,共300多平米,是董政渊利用自己几十年干木工活挣来的积蓄建盖的。

住进新房后,董政渊家里不断添进各种家电,除了之前用的电饭煲、电磁炉、电视机外,还有了洗衣机、冰箱、取暖器。老人还盘算着“如果木料加工生意像现在一样好,明年底要在家里安装个空调。”

“早些年间,这些东西只有城里才能用上。”董政渊在富源县城做木工的时候,曾买了一口电饭煲背回家,结果,村里的电力根本带动不了。

现在,全村的绝大多数家庭不仅用上了各种生活电器,而且还依靠电力,让消耗在生产中的体力节省了下来。

69岁的叶绍菊,儿子儿媳都在附近煤矿打工。家中几亩地里玉米收回来后,她一个人就完成脱粒。“现在,机器启动起来后,只管从里面倒,出来后就是玉米粒。一个人一天早上能弄出800斤来。”老人一边晾晒玉米粒,一边介绍说,在没有使用电动脱粒机的时候,要2个青壮年小伙子,花2天时间才能敲打下800斤来。

“我们村里能有今天这样的变化,除了党的政策外,电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村民李旭说,在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高的时候,全村100多户人家,老老小小全年都在为各种农活奔波劳累,电网改造升级之后,各种机器大规模进入村里,村民不仅得到了空闲时间,还依靠电力,赚到了钱。(杜明彦、吴永春、冯智勤)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