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柯裡村距離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城區20公裡,離普洱市區25公裡,曾是普洱茶走向東南亞的第一站,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黃金驛站。近日,“沿著高速看中國·走進雲南”媒體採訪團沿昆曼高速公路來到了寧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探尋昔日的“馬哭裡”化身為集諸多美譽於一身的美麗鄉村背后的故事。
茶馬古道“變身記”
從那柯裡服務區沿著休閑步道行進,沿途可見到帶有濃郁馬幫風情的同心橋、子母水車、風雨橋等,村口刻著大茶馬古道示意圖的巨石成為了游客們拍照打卡地。
寧洱縣境內的茶馬古道主要有5條,成放射狀分布,近抵大理、麗江、昆明、曲靖、景洪、勐海等地,遠達西藏、北京、香港、緬甸、越南等,覆蓋范圍廣泛,是西南地區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流逝,現在隻剩茶庵塘、孔雀屏、那柯裡等為數不多的路段遺址,2013年3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及道路交通的完善,茶馬古道慢慢退出歷史舞台,我們將迎來昆曼國際大通道、玉磨鐵路以及多條國道、省道在這裡交匯,新的綜合交通樞紐正逐步形成。”寧洱縣文化旅游局副局長唐春麗表示。1974年昆洛公路鋪筑瀝青路面,造就了寧洱的第一條瀝青公路﹔1997年2月,昆洛公路磨黑至思茅段按二級公路標准開工建設完成,寧洱境內長46.2公裡,磨思公路成為了寧洱境內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2008年12月,昆洛公路元江二糖橋至普洱磨黑黃庄的元磨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元磨高速實現了寧洱縣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12年12月,磨黑至思茅的磨思高速建成通車。
“我家以前在這裡開店,趕馬的人很多,從早到晚不斷,熱鬧得很。”92歲的李明珍老人是茶馬古道發展變化的有力見証者,她一邊回憶介紹著從前生活的點滴,一邊感慨現在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曾經的茶馬古道到現在的高速公路,窄險坎坷的小道漸漸變為了平坦寬敞的“幸福大道”,而始終不變的則是它們作為人類生產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際交流、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時代茶馬驛站的新機遇
那柯裡,原名“馬哭裡”。相傳,無論從哪來的馬幫,都會在那柯裡“榮發馬店”歇腳過夜,而當勞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馬兒踏過“榮發馬店”前清涼的河水時,都會流下傷心的淚,因而得名“馬哭裡”。那柯裡則是傣語發音,“那”為田,“柯”為橋,“裡”為好,“那柯裡”的意思便是橋畔的好田地。
“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裊裊炊煙舍,綿綿風雨橋,悠悠古道風,濃濃民族情”,這是對今天這個美麗鄉村那柯裡的真實寫照。
“第一天做生意我隻賣出5個包子,現在幾家店鋪月流水有幾十萬元。”從1985年就開始在村子裡做生意的張春芝對那柯裡的變化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在那柯裡絕版木刻教學基地,村民趙進華正在專注地描繪著絕版木刻畫的底稿,“這樣的作品大概一個月可以完成,一次可以出30份成品。”趙進華告訴記者,2016年她開始學習制作絕版木刻畫,現在一幅作品可賣300元左右。
據了解,2009年,那柯裡被列為雲南省第二批省級旅游特色村﹔2012年,被國家地理欄目評為雲南三十佳最具魅力鄉村﹔2013年,那柯裡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9月,被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歷史古村)之一”﹔2015年,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游局(現為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全國第三批特色景觀旅游名村”,被國家旅游局(現為文化和旅游部)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2016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全國美麗宜居村庄示范﹔201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8年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村”。2019年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寧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為省級特色小鎮。
目前,那柯裡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2020年接待旅游人數61.3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3億元。(記者 郭春祥 文/圖)
來源:普洱日報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