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種茶歷史久遠,江城人把春茶、夏茶大部分做成普洱茶或者綠茶,把秋后新鮮的老茶葉子制作成帕卡茶,並逐漸發展出了獨特的加工工藝和用陶罐煨茶喝茶的方法。
老帕卡是採摘茶樹上的新鮮老葉子制作而成,採茶必須天氣晴朗,等早晨的露水蒸發后才能進行,以保証茶葉不因濕悶過早發酵變質,影響品質。
鮮葉採摘回來之后便是加工環節,把茶葉清洗干淨后,控干水漬,用鐵鍋殺青或放木甑中蒸青,讓它均勻受熱。等茶葉變色后,把它拿出來放在簸箕上抖開晾晒干,晾干的茶葉再放木甑中蒸軟,放入竹筒用木槌錘壓堅實,制作成圓條型,用筍葉和葛根藤條捆綁,置於陽光下晾晒,晒干后即成老帕卡筒茶。
江城縣國慶鄉田房村彝族人在種茶的時候,會在茶地裡種上柏木樹和香樟樹,村子的房前屋后都是幾百年的老茶樹。老帕卡的制作工藝現已列入江城縣非遺傳承項目,近70歲的蔡國才是地道的本地彝族人,曾在村上、鄉政府工作了近半生,退休后潛心挖掘和研究帕卡茶的制作工藝。
在田房村蔡國才的老宅裡,隻見火塘設在一側的廂房,正上方懸挂的老物件被熏得漆黑,烤茶用的小陶罐已有幾十年歷史。老人用水洗了茶具之后生火,一行人圍坐火塘,仿佛一場儀式即將開始。
蔡國才老人的心得是,混雜著柏木樹、香樟樹等芳香樹種的古樹茶的口感最好、香味最足。
談話間,老人已將陶罐烤熱,他將帕卡茶放在陶瓦上不停攪動,據說要攪足一百下受熱才均勻,茶葉的香氣才會釋放出來,之后將開水倒入陶罐,“扑哧”一聲,蒸氣畢現……
老人接著說他的煨茶心得:“老帕卡是高溫茶,最好是用茶壺煮著飲用,小火加溫后慢慢煮泡,等著茶湯的香味釋放出來,茶湯才能味足香甜,煮茶的時間按照茶客的喜好來定”。
江城縣的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都有煨茶的習慣,茶也是辛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下田勞作必須喝茶,勞作歸來也必須喝茶解乏。
喝老帕卡下去時稠稠的、滑滑的、細細的、甜甜的,湯色金黃透徹,沒有一絲一毫的雜質,回甘迅捷明亮,香味純正清冽,但這香卻是聞不到的,隻可以用口腔慢慢去體會,那仿佛是一種記憶中的味道,是兒時家中散發出的真實而溫暖的味道。(通訊員 刀元國 文/圖)
來源:普洱日報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