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亮山那抹絢爛的晚霞

2021年04月09日16:58  來源:雲南日報
 

從施甸出發,汽車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行駛,一路望去,車窗兩邊鬆濤陣陣,幾十米高的華山鬆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半個多小時后,我們到了目的地——楊善洲干部學院。1990年9月,記者第一次走進這座山,當時,坐著拖拉機在泥濘的土路上一路顛簸,20多公裡硬是走了幾小時,看到的是一片荒涼。

如今,大亮山已經被綠色層層包裹,山林郁郁蔥蔥,溪流四季不斷,林下山珍遍地,枝頭鶯鳴燕歌。時隔30年,青山不改,但楊善洲老書記已長眠地下10年。人已去,但窩棚還在,歲月留下的3個窩棚被鋼化玻璃牆保護起來,周邊已是綠樹成蔭。當時的取水井還在,清澈無痕,但已被自來水取代。18公裡的善洲小道還在,但已鋪上了青石板,兩邊已是茂密的參天大樹。

他自討苦吃,卻留下一片片綠蔭

我跟他在大亮山摸爬滾打了22年,我知道他有多辛苦,他為這片土地留下了什麼。——老場長自學洪

上世紀60年代,大亮山曾經是一片原始森林。依靠大亮山的自然生態,當地村民過著一年四季不缺水的生活,周邊村民到山上挖野菜、採野果、找中藥材,拿到集市上賣。后來刀耕火種、亂砍濫伐,大亮山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周邊十幾個村寨陷入了“一人種3畝、3畝不夠吃”的困難境地,周邊的森林覆蓋率下降到17%。

“3條大溝斷流,山體滑坡,洪澇災害頻發。每逢干旱季節,村民要到十多公裡外的地方尋找水源。”自學洪說,一段時期,當地村民遇上紅白喜事,親朋好友把送一擔水作為禮物,主人家則建立起了“水禮簿”。大亮山旁的雷打樹村7個村民小組隻有一口水井,飲水嚴重不足,很多村寨人畜共飲。楊善洲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好個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著栗炭火,后面積起馬牙霜。”大亮山變成一片荒涼,昔日生機就此消失。“都是在我們手上破壞的,山都砍光了,多可惜!我們要還債,要還給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綠洲!”楊善洲親眼看到曾經長滿大樹的大亮山一點點變禿變荒。

1988年3月8日,楊善洲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帶領著從各方抽調的16名職工,雇上18匹馬,馱著被褥、鍋碗瓢盆、砍刀镢頭,來到大亮山張家大坪子(現在的老窩棚)“安營扎寨”,帶領大家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

那天晚上,他們用樹枝搭起窩棚,在露天下挖了火塘。晚飯后,他們召開了大亮山上的第一個綠葉子火塘會議,做出3年完成3萬畝荒山造林計劃。“完不成計劃,我們不修公路、不蓋房、不接水,首期1萬畝造林預整地基本完成,才蓋油毛氈房。”楊善洲給他們定下了目標。

深夜,大亮山狂風呼嘯,窩棚被掀翻,鑼鍋瓢盆被吹得不見了蹤影,但是沒有阻擋他們植樹造林的步伐。“我們得改變一下計劃,用一個月的時間先蓋40間油毛氈房。”面對惡劣的氣候環境,楊善洲一邊帶領職工植樹造林,一邊改善大家的生活條件。他花了12天走遍了大亮山的80個大山頭、172個小山頭。也就是住在油毛氈房的那些年,楊善洲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和支氣管炎。夜深人靜,他的咳嗽聲不時會響徹山林。

1992年,林場建起了磚瓦房,大家讓老書記先住,可他死活不住。他說:“我一個老頭子住那麼好的房子干什麼?”最后,他硬是把房子讓給了新來的技術員,自己仍住在油毛氈棚裡,一住就是9年半,直到全部人搬進了磚瓦房。

1999年11月,楊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樹杈時,一腳踩到青苔上滑倒,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書記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著拐棍又走進了大亮山。有人問他,放著好日子不過,何必自討苦吃?他說:“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干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現在任務還沒完成,我怎麼能歇下來?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

如今,大亮山荒山變成了綠山,斷流多年的溪谷又流出了清泉,大亮山涵養了充足水源,有水源保護點316處,解決了酒房、舊城、姚關3個鄉鎮11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的飲水問題。此前,大亮山周邊村庄沒有電,村民們還使用煤油燈,楊善洲給大家帶來了12公裡長的高壓輸電線路,讓周邊村寨的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大亮山沒有公路,造林物資隻能靠騾馬托運上山。楊善洲和職工一起自己勘測,自己動手挖出了一條14公裡的山路,之后又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把林區公路延伸到大亮山的邊角村寨,總長達70多公裡。周邊農民依托大亮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開始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目標。群眾說,是老書記植樹造林幫了大家。

數說

楊善洲用生命的最后22年時間,留下了1900多萬棵樹、56415畝森林。曾經光禿禿的80個大山頭、172個小山頭披上了綠意盎然的森林,造福了周圍的3個鄉鎮11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2016年,相關部門對善洲林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查評估,林場森林價值高達9億余元。楊善洲綠化荒山事跡,也鼓舞了當地的造林熱情,大亮山的森林覆蓋率從當初的17%,超過了如今的97%。

他已遠走,卻留下一個個美好回憶

我沒見過老書記,但看到這些樹和他做的事,我覺得老書記是一個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事的人。——講解員寶壽華

走進楊善洲事跡陳列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庭照壁上的7個大字:“人民公仆楊善洲”。這個2013年10月才新建的楊善洲事跡陳列館,有一個音像廳和兩個事跡展廳。事跡展廳陳列著楊善洲一生為民務實清廉的展板和他生前使用過的一些物品。戴過的舊草帽、披過的舊蓑衣……展廳內每一件實物、每一張照片都靜靜訴說著楊善洲一生的忠誠和執著。

遇到楊善洲干部學院的解說員寶壽華時,她手持小喇叭,正在陳列館給來自昆明市的學員講述楊善洲的故事。

24歲的寶壽華2017年12月從雲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畢業后就考進楊善洲干部學院,成為了一名解說員。從陳列館、碑林、墓園、善洲小道、老窩棚、老場部、新場部,每天都要走幾個來回,每次講解差不多兩個小時。

林場半年雨水半年晴,每遇下雨,寶壽華總是冒著雨講解,打動了學員和聽眾。3年的講解中,她不斷學習楊善洲的先進事跡,虛心向林場老職工請教,很快被老書記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動。耳濡目染,老書記的一切都已深深地印入她的腦海中。老書記的故事、老書記的事跡她都能娓娓道來。近3年的時間,她已經解說了700多場次。

在老書記事跡的感染下,寶壽華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

寶壽華向我們講述了最讓她記憶深刻的一個小故事。

1997年5月,林場職工朱家興突發疾病住進了保山市人民醫院,后來檢查出他患的是肝硬化,伴有大量腹水,病情危重。救治需要用到進口特效藥,價格十分昂貴,而他一家6口人全都生活在農村,承擔不起昂貴的醫藥費,無奈選擇了放棄治療。楊善洲得知后馬上趕到醫院,找到主治醫生說:“我們這個工人啊,跟著我一輩子了,實在是苦夠了,他還沒有好好享過一天福,無論要用多昂貴的藥,你們盡管去調,不要擔心,醫藥費由我來付。”

朱家興住院的71天,楊善洲去看了6次。朱家興出院時,楊善洲背著人借了3萬元到醫院為他結了賬。出院后,朱家興請假在家調養,楊善洲又叫會計把每個月的工資送到他手中。

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普通工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林場職工中流傳,而這樣的故事在楊善洲的一生裡數也數不清。

“楊善洲的事跡和故事感動了無數人。楊善洲的精神更是值得傳承。”干部學院的教師何顯祥這樣說。

走進楊善洲干部學院學員培訓班教室,一堂題為《學習楊善洲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精神做新時代的合格黨員》的專題教學正在授課。

“新時代需要這種精神,新時代呼喚這種精神。”何顯祥說,學習楊善洲精神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員使命,不忘初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楊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衡量和要求自己。

何顯祥介紹,他的專題教學課,每堂兩個半小時,雖然每個時期主題不同,但不變的主題都是“楊善洲老書記始終把老百姓裝在心中”。

楊善洲干部學院坐落在善洲林場核心區,目前,學院組建了一支45人的專兼職結合、優勢互補的師資隊伍。

在面對全國各地的學員培訓時,學院深入挖掘特色資源,創新培訓模式,建立了現場教學(現場解說、現場講授)、訪談教學、激情教學、音像教學、體驗教學、延伸教學、專題教學等教學形式的課程體系,200余節課程供學員選擇,形成內容豐富、有機聯系的“教育培訓鏈”,為前來培訓的黨員干部益氣補鈣、固根守魂。

數說

2010年10月10日,84歲的楊善洲因病逝世。為更好地緬懷老書記、傳承楊善洲精神,保山市把大亮山林場更名為善洲林場,建設了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並於2013年10月成立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會。2013年10月,楊善洲干部學院成立。

截至目前,學院已累計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247.6萬人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406期12.3萬人。

他愧對家人,卻留下一座座豐碑

爸爸沒給我們留下什麼,我一直在家務農,我的兩個妹妹雖有工作,但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我從不怪爸爸。——女兒楊慧菊

從姚關開車,行駛不到8公裡,來到陡坡村大柳水下寨自然村,走過幾百米的村間小道,就可以看到一個四周用竹籬笆圍成的農家小院,土木二層樓房,泥巴牆,茅草頂。這就是楊善洲故居。

在楊善洲的故居,我們見到了他的大女兒楊慧菊,一位70多歲的老人。多年從事繁雜的家務勞動和農活,歲月的滄桑寫在老人臉上。她說,家裡有12畝包谷地和7畝核桃地,雖然家裡人不讓她下地干活,但她閑不住,隻要一有空,她還是會下地幫忙。

老人家耳背,交流不太順暢,她斷斷續續地說,父親在世時,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他在施甸、在保山做什麼,當什麼官也不知道。楊慧菊說,從她記事起,就沒得到父親的特殊照顧。唯一讓她難忘的是,結婚前寫信給父親,父親寄回來30元錢,沒有來參加婚禮,只是在信裡叮囑說不要鋪張,不要請客,不要浪費。她用這30元,買了一套衣服和被褥,就是父親給自己的新婚賀禮。

在善洲林場,我們還見到了老書記的二女兒楊惠蘭。楊惠蘭原來是小學老師,后來調到施甸縣委黨校做了講師。老書記2010年去世后,她就進入了楊善洲事跡報告團。從2011年到2016年,她跟隨宣講團先后到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市做宣講。回到施甸后,她又給干部學院的學員講課,最多時一年要講90多場。她講述記憶中的父親,講述父親的小故事。和大姐一樣,她對父親工作的事知之甚少,因為父親一心扑在工作上,幾乎不回家。小時候不理解,隨著歲月的增長,她越來越理解父親,特別是跟隨宣講團宣講和自己受聘做干部學院的老師以來,面對一個個聽眾,一個個學員,她知道,平凡的父親也有最親情的一面,作為一名地委書記,舍小家為大家,是父親最正常的抉擇。她知道,父親雖沒給家裡留下什麼,但父親的精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傳承,父親已在中國大地樹立了一座光輝的豐碑。

數說

楊善洲先進事跡報告團先后在北京、上海、山東等省(市)作了41場報告,現場聽眾達22萬人次。

2011年7月,作為建黨90周年獻禮片的電影《楊善洲》上映,感動了無數觀眾。

2012年2月,在第十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中,楊善洲入選,感動了全中國。

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楊善洲成為全國100名“改革先鋒”的一員,是雲南唯一上榜的人。

2019年9月,全國“最美奮斗者”名單出爐,楊善洲位列其中。

2019年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的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楊善洲與焦裕祿、孔繁森等優秀共產黨員的彩塑,屹立在“不忘初心”方陣的彩車上。(鄧申吉 楊艷鵬 崔敏)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