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市場的竹編產品
縣級竹編工藝師董會瓊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實用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具,精巧細膩的手工作品,因以竹為原材料進行編織而賦予所編之物竹的柔韌、清雅。竹編是峨山縣彝家傳統手工藝之一,也是竹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勤勞智慧的彝家竹編藝人從十二歲左右學藝至八十余歲,靠竹編創造了形態各異、功能不一的竹制品,編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代人 竹編技藝一脈相傳
冬日的午后,記者走進董會瓊家,竹的清香在這屋裡彌漫。今年42歲的董會瓊是雙江街道富泉村委會清泉村人,縣級竹編工藝師。撫摸董會瓊靈巧卻滿是繭子的雙手,一個工匠人生中的堅韌與堅守一覽無余。受父母親的影響,董會瓊十一二歲便開始跟著父母學手藝,三十多年來,一直在做竹編。董會瓊說:“當年父母靠自己的雙手做竹編養活了我和妹妹,如今我同樣用一雙手做竹編養大了兩個兒子。”
董會瓊的母親龔翠珍同樣技藝嫻熟,她一邊編提籮,一邊談及,董家祖上四代以竹編為生,自己娘家新村的龔氏也靠這個手藝謀生。人與竹之間,因手藝的傳承,有種難以表述的淵源和情感。“大部分竹編,以光滑精細的金竹為原材料。從一棵完整的原竹到一件作品,要經過選竹、鋸竹、刮青、破竹、削篾片、磨邊、起底、編織等過程。”龔翠珍回憶著過往聊起來。在她從事竹編五十多年的生活中,感覺自己和竹子早已融為一體,隻要哪天不摸竹子,不做竹編,她就覺得渾身不舒服,她熟悉竹子每寸肌膚的紋理,竹條的柔韌度,竹子的功效和氣味。龔翠珍認為:“竹子,將一切奉獻給了像我一樣的竹編手藝人,也養活了手藝人的全家。”
一家人的編織生活還在繼續,長短粗細相近的竹篾在董會瓊和她母親的手中靈活交織著,經董會瓊一家的手打磨后變成一件件潤色生活的竹制品,承載起幾代人的美好願景。
師帶徒 同心編造幸福生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竹編手藝傳承引起社會關注。通過師徒傳藝、縣校合作等方式,峨山縣竹編隊伍日漸壯大。產品與市場深度融合后,吸收了很多時尚元素,因此深受市場青睞。
“壓一,添三,中間都添三……”在雙江街道新村竹編工藝培訓現場,有五十多年竹編經驗的本土竹編藝人王瓊碧正在手把手教新村的彝族群眾竹編技法。
雙江街道新村,擁有2萬多畝的竹林,可謂竹資源豐富,環境清幽。針對新村實際,雙江街道舉辦了多次竹編工藝培訓班,邀請省級、本土竹編藝人到村裡傳授竹編技術。
培訓現場,龔翠珍一邊看著老師講解,一邊認真體會。她說:“我們新村的竹子又多又好,每家都會編,像竹籃、背籮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編,但編得很粗糙。老師教授的編織手法,精細、耐看,編出的提籮、飯簍、水果籃等,實用又好看。這種培訓,讓我們彝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到竹編手藝。”
作為一個編織生產工具的手藝人,茂作洛小組的農戶普為民深有感觸,因為自己的背籮、提籮等作品做得漂亮,上門訂貨的人變多了,足不出戶也賣上了好價錢,一年能賣出300多件作品。一家人種竹、做竹編,家庭收入有了保障。普為民說:“竹子是我們彝家人的寶貝。”
來自雲南工藝美術學校的竹編專業教師、竹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加雲說,他多次來到峨山進行竹編提升培訓,感覺學員的基礎很好。他希望通過培訓,讓大家的手藝從做農副產品轉型為做手工藝品,並從中得到更多實惠。
在雙江街道的引導下,近80戶種植戶合理種竹、用竹,在竹林掩映的村庄裡編織著彝家人的幸福生活。(沈杰 畢曉琳)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