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縣依托良好的山區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推動畜牧養殖這一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實現了產業興旺、群眾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江城縣曲水鎮高山村高山寨的哈泥哈洛庄園,海拔1400米,氣候適宜、植被茂密,是黑牧豬世代繁衍之地。楊江華的黑牧豬養殖場就建在這裡。“我們現在最主要是以放養為主,一般就自己在山上找青飼料吃,建蓋的豬圈主要是早上和下午我們喂一點玉米面、玉米粒,主要是以這些雜糧為主。剛出生的小豬經過兩三個月的喂養,長到二十公斤左右時就會被顧客以80元/公斤的價格買走。楊江華嚴格按照原生態飼養標准,讓小豬在附近的樹林、茶園裡奔跑,在減少脂肪含量的同時讓肉質變得更加細膩緊實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黑牧豬市場供不應求。”江城某種養殖基地負責人楊江華介紹道。
2017年,楊江華牽頭成立黑牧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寨子裡的8戶農戶在楊江華的指導下開始在自家茶園、橡膠地裡養殖小黑豬。2019年,合作社銷售雙月豬近兩千頭,價值高達一百六十余萬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肉質口感、營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色、環保、高效成為現代養殖業發展的必要趨勢。在江城縣壩傘村,陶夸平通過土地流轉,收購了本地黃牛,辦起了壩傘生態黃牛養殖場。截至2019年,陶夸平共銷售黃牛1100余頭,價值約550萬元。除了自家養殖,陶夸平還動員寨子裡的村民一起養牛,2018年,他成立了江城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以低於市場價800元的價格從養殖場購買小牛,利用自家田間地頭的草地養殖幾個月后,由養殖場以市場價格收購。
“十三五”期間,江城縣通過示范園區引領,能人大戶帶動,培訓群眾分散養殖等方式,支持畜禽產業發展。2019年,全縣生豬、牛、羊存欄86170頭,禽類存欄336240羽,實現產值2.5億元。(張華 朱榆倩)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