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峨山縣岔河鄉文山村依托產業優惠扶持政策,調動民間資本向特色農業產業流動,依托當地土地資源,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形成突尼斯軟籽水晶石榴規模化種植。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侯慶說,民間資本的調動讓這個特色農業產業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動力,公司的投入讓這個產業形成規模化。
在岔河鄉文山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熊文蘭樂呵呵地說:“中秋節后,所有果子均已採摘完畢,今年30畝石榴園產量有2噸左右。”
2017年,熊文蘭拿出自己積攢的18萬元,流轉了30余戶村民的土地,共計30畝,依托產業優惠扶持政策,以每棵樹苗12元的價格、每畝種75棵的規格,在村裡帶頭進行了軟籽石榴種植。為做好本地市場,保証石榴質量,熊文蘭將每棵石榴樹的挂果量控制在12個。
在雲南華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石榴種植基地,負責人呂星介紹,2017年,公司在文山村委會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了寶石小組、白雲小組的1000余畝土地進行突尼斯軟籽水晶石榴種植。
呂星說:“2017年試種獲得成功,2018年擴大種植規模,2019年全部土地都種上軟籽石榴。從去年開始,部分植株陸續挂果,今年產量達13噸左右,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通過公司自己的銷售平台,以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往北京、上海、青島等地,產值達到26萬元。”
呂星指著一片石榴樹說:“這些植株已經成活,而且長勢不錯。一般3年挂果,5年實現收支平衡,8年以后進入盛果期,管理得好,植株的壽命長達幾百年。等植株愈發成熟,收益會逐年遞增。”
在石榴園務工的建檔立卡戶龍紹青夫婦說,在基地務工的這幾年,每人每年可領到3萬元的務工費,加上租地費用,一家人豐衣足食,成功脫貧。
侯慶說,有了企業與致富帶頭人同發力,文山村的軟籽石榴種植不僅有了規模,而且“公司+基地+合作社”的運營模式,讓該產業種植技術、銷售渠道也逐漸走向標准化、規模化、專業化。整個種植項目帶動了近200戶農戶土地流轉,也為49戶建檔立卡戶184人增加了一條致富路,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產業道路。
“下一步,文山村計劃以軟籽水晶石榴庄園等產業項目為切入點,走出一條文旅一體化的旅游致富之路,帶領文山彝族群眾致富。”看著長勢良好的石榴樹,侯慶信心滿滿地說。(記者 沈杰)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