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高魯山一帶的峨山縣岔河鄉謝札村委會的很多村民,世代保持著在自家房屋土牆上筑起蜂巢,誘蜂入戶的習俗。近年來,在90后養蜂達人龍水杰以及合作社的帶動下,謝札村規模化發展蜜蜂養殖產業,實現了蜂農脫貧致富。
近日,記者跟隨龍水杰步入位於海拔1856米的高魯山自然保護區,在雲霧繚繞的幽谷密林間開啟高魯山“探蜜”之行。
做好銷售 子承父業
龍水杰,謝札村黨總支委員、團總支書記。其自2017年開始從事中華蜂養殖至今,依托“今日頭條”、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幫蜂農帶貨,在蜂蜜銷售上鋪開一條線上、線下銷售路。
穿越密林近兩個小時,“探蜜”隊伍抵達養蜂基地。顧不得歇息的龍水杰穿上防護服,查看完蜂箱情況后熟練地將布滿蜜蜂的蜂框取出,那種心驚肉跳的畫面映入眼帘。
龍水杰說,自己從父親龍開學身上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本領。
今年55歲的龍開學,曾經是村裡的民辦教師。2009年到2013年,為供兒子龍水杰上大學,龍開學到外地打工至兒子畢業。通過反復觀察、比對,勤於思考的龍開學發現高魯山遠離農作物產區、植被覆蓋率高、野生蜜蜂蜂群多、蜜源植物豐富,這些優勢越發堅定了龍開學要把蜂養到高魯山去的信心。
2014年初,龍開學把50個木制蜂桶建在了高魯山密林裡。經過近一年的管理,他的實踐初獲成功,當年收入達3萬多元。
在外從事銷售業、旅游業的龍水杰,自父親蜂蜜上市開始,就幫其通過微信、QQ、抖音等平台進行銷售,並與多個省外養蜂達人結為蜂友。在與蜂友交流學習過程中,龍水杰借助網絡、書本等媒介,學習養蜂知識。
2017年,龍水杰回到謝札村,決心接過父親的養殖擔子,踏踏實實做蜂農。
科學養殖 增收致富
在父親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龍水杰發現高魯山誘蜂成功率很高,為擴大蜂場提供了必備條件。但是,傳統的蜂桶養殖法,抵御能力弱、蜂群容易流失,致使產量提升成為瓶頸。
在摸索蜜蜂科學養殖過程中,龍水杰不斷總結經驗,嘗試著把原有的木制蜂桶改為矩形箱盒,在為蜜蜂安好家上下功夫。因蜂箱的防護片對蜂巢入口進行了有效保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黑蜂等蜜蜂天敵的入侵概率。龍水杰將原有的50個蜂箱擴大至120個,改進后的蜂箱,每個箱盒有十個蜂框。龍水杰蜂箱裡的蜂框平均每個產蜜3公斤,一年收割兩次,蜂蜜產量喜人。
駐謝札村扶貧工作隊員田庭震認為,為蜜蜂安好家不僅是一項技術活,還需要經驗來支撐。
自2019年3月起,田庭震通過多次走訪發現,謝札村很多農民世代都會使用蜂桶進行傳統養殖。在了解到傳統養殖的弊端后,田庭震組織蜂農,在對蜜蜂養殖技術開展培訓的同時,採取走村入戶、開大會等形式進行養蜂政策宣傳,倡議大家採用蜂箱養殖法。
田庭震說:“蜂箱的使用提高了蜂蜜產量,對生態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在田庭震的指導下,謝札村部分蜂農跟隨龍水杰使用蜂箱進行養殖,開始向新型養殖法轉型並成立了好瑪閣養蜂專業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入會養殖戶30余戶,養殖的蜜蜂規模近2000箱,單戶產蜜量最多可達400公斤,全村蜂蜜產量近5000公斤。建檔立卡戶魯士榮、王順富依靠發展蜜蜂養殖產業,收入近2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
龍水杰帶領大家在銷售路上不斷嘗試,摸索電商途徑。龍水杰說,下一步,想結合鄉村旅游資源,嘗試“專屬蜂箱認養服務”“割蜜體驗”等,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村土特產品。(沈杰)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