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峨山:產業興家園美鄉風文明

2020年09月02日16:40  來源:玉溪日報
 
原標題:產業興家園美鄉風文明

社區裡的黨建文化牆格外顯目

聽柏鐘靖講由義故事,了解由義歷史。

峨山縣小街街道由義社區黨建引領美麗家園項目——“深巷子”,於2020年5月完成改擴建升級。該項目開啟了由義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新模式,在社區內形成人人動手、戶戶參與,自覺維護房前屋后衛生的習慣,一股“美化我家我在行”的比、學、趕、超熱潮在由義社區興起,活動的開展為社區鄉村振興工作添磚加瓦。

近日,記者跟隨69歲退休教師柏鐘靖走進由義,看看“美化我家我在行”活動開展后各項工作取得的優異成績。

以黨建為引領齊心建設美麗家園

今年3月,我市下派鄉村振興工作隊員,深入基層全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分配到由義社區的工作隊員到崗后,對當地產業結構、人才狀況、基建情況、組織建設、民風民俗等相關內容進行了解,決定按照以點帶面、逐步推開的思路,以“深巷子”為抓手,爭先創優為鄉村振興發力。

於是,以“深巷子”為試點的改擴建升級行動開始了。聯排房子實現全覆蓋﹔各類政策、文化上牆﹔最美庭院戶、管護先進上榜﹔開展“逢6”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推廣“垃圾不落地”等環境整治模式。

社區工作人員王明星說:“社區黨建引領美麗家園項目——‘深巷子’的改擴建升級,開啟了由義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新模式,現在整個居住環境比以前更美了。”

結合社區實際,以“七一”建黨節、“三會一課”等契機,通過舉辦“鄉村振興大講堂”、上黨課、專家授課等活動,實現工作隊員和社區黨員思想教育提升﹔爭取資金,完成新村道路建設、抗旱應急、社工服務、愛心書屋、青少年課堂等項目。組織新興領域青年、市縣各級團委、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力量到社區啟動“青少年課堂”等社會服務項目,讓鄉村振興治理成效在社區得到體現和延伸﹔組織社區爭創2020年省級美麗鄉村項目、上報社區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正在成長。

小街街道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魏麗明說,帶領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凝心聚力抓實思想教育﹔以項目為基礎,協調資金完善服務體系﹔以活動為契機,整合資源筑牢文化陣地等措施的實施,是工作隊針對如何將由義社區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示范重點作出的決定和行動。

構建多元化產業鏈帶動居民增收致富

推開柏秀芬家虛掩的大門,干淨清爽的庭院溢滿花香。80余歲的柏秀芬指著房頂的肉肉說:“以前吃不飽,沒精力養花。如今,生活富裕了,種瓦房花(玉溪很多地方的群眾都稱‘肉肉’為‘瓦房花’)也成了時尚。”

“安居樂業,是社區居民的共同心願。”社區黨總支書記常忠雲說,“在農村,隻有生活富裕了,才會去思考如何讓居住環境變美。”

2009年,因看准了由義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能為稻米種植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等優勢,社區裡24戶居民帶頭成立了早豐谷物產銷專業合作社。通過運營,逐漸形成“市場+合作社+種植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模式,帶動社區居民增收致富,實現年分紅過萬。該合作社先后被省農業廳和市農業局認定為省級示范社和市級示范社,如今成員已過百。2019年,合作社推廣種植優質水稻500多畝,社員分配額達3萬多元。種植帶頭人王玉瓊說:“有了合作社的技術,種植戶每畝產值增收近千元。”

2015年,由義社區黨總支結合“強基惠農”資金,完成了社區內綜合農貿交易市場建設。該市場承擔著小街街道14個村(社區)以及周邊鄉(鎮、街道)近60%的蔬菜交易量,每天從昆明、通海、墨江等地來到這裡交易的蔬菜量達100余噸,交易額達100萬元以上。每年通過收取出入市場車輛停車費,實現集體經濟收入近10萬元。

菜農王志丹說:“以往種菜,到了成熟季就為銷售擔憂。有了交易市場,我們不僅可以將自家種的蔬菜送到這裡出售,還能參與收購,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務工。”

建蓋龍馬槽小組惠民超市、盤活育苗場地和紅磚廠……由義社區集體資源不斷被整合,集體經濟逐漸壯大。

此外,由義還構建起以種植烤煙、蔬菜、水稻等經濟作物為主,玉米、板栗等其他農作物為輔,發展牛、羊、豬等生態養殖模式為佐的多元化產業結構。2019年末,由義社區916戶2893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萬元。

打造人性化文化圈讓居民安享生活樂趣

說起由義,對這裡歷史頗有考究的柏鐘靖認為:“由義是個文化背景豐富,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明清時期遺留下的古樹、古建筑、古井以及那些姓氏故事,讓由義多了幾分厚重感。

跟隨柏鐘靖的腳步,記者走進由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中心內各類活動室配備齊全,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下棋、打牌、看電視,不時從活動室裡傳出陣陣歡笑聲。

常忠雲說,為進一步豐富社區居民居家養老生活,由義社區黨總支於2015年9月建設完成該中心。中心通過定期組織開展老年人之家、敬老月等活動,拓展孝道內涵。以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向身邊好人學習等宣傳活動為契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社區道德文明體系﹔修訂《居民公約》,樹立良好的民風、村風,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利用文化廣場和老年活動室,組織黨員、老年人、婦女、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

2014年,由義率先建成了全縣第一個為民服務站。2015年,利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有利契機,完成部分村組“兩污”治理、美化、亮化等民生工程。2016年,整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項目資金,打造黨建文化示范點。2017年,應居民要求,採取統規自建的方式,開展126戶新村建設。2018年,由義成為縣級城市黨建示范社區。

傍晚時分,文化廣場上,孩子們快樂地打籃球或打羽毛球。塔燈下,二胡、弦子等音樂交織在一起。聊天、唱歌、拉琴、跳舞、遛娃,一派熱鬧景象。

柏鐘靖樂呵呵地說:“社區黨總支為居民們打造了一個和諧、歡樂的娛樂場所,讓大家在這裡安享生活樂趣。”

常忠雲表示,下一步,由義社區黨總支將繼續配合工作隊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衛生整治活動、筑牢“深巷子”試點作用,讓“美化我家我在行”的比、學、趕、超熱潮延續。並對在家教家風、創業致富、人居環境等方面表現優異的黨員進行表彰,鼓勵廣大黨員干部繼續爭先創優,為由義鄉村振興工作貢獻力量。(沈杰 文/圖)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