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菜園”溪園小區實體店內,店員殷麗芳與同事忙著服務顧客。
如果你買的每一份蔬菜,都可以通過手機了解到它從耕種、管理到採收的各個生產環節,讓你放心食用﹔如果你足不出戶,在手機上就可以訂購無公害、無農殘的綠色或有機蔬菜,既買得放心又便捷你的生活,你是否會選擇?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大家都關注“舌尖上的安全”的當下,“峨山菜園”的出現,讓關注食材安全的人們為之眼前一亮。
“峨山菜園”是峨山縣委、縣政府打好“綠色食品牌”、助推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峨山菜園”通過一整套溯源信息化管理,在依托當地實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的同時,通過實施品牌化管理與營銷模式的創新,有望為廣大農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
“峨山菜園”
線上線下銷售忙
近日,玉溪海鮮批發市場門口放置的“峨山菜園”宣傳展架旁,因掃碼購、0.1元秒殺等活動,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峨山紅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楹農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峨山菜園”是由紅楹農業開發和運營的全省首家線上線下全場景,可追溯農產品種植、管理等一體化的新零售平台,這些農產品均獲得綠色食品注冊認証。
掃碼打開“峨山菜園”微信公眾號,可以了解到“峨山菜園”的時鮮菜品,查看基地實時監控視頻,還可以直接點菜送到家。據總部工作人員介紹,“峨山菜園”通過直採基地監控系統、蔬菜農殘快檢和肉類快檢標准化檢測、農產品溯源信息化管理,實現了產品從耕種、管理、採收到銷售等一體化溯源體系。
走進紅塔區匯溪路“峨山菜園”溪園小區實體店,殷麗芳與同事一早就開始忙碌。500多平方米的店內,各類產品的綠色食品証書懸挂於牆面上,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
“店裡的菜都是從峨山送來的,8點前會到。”殷麗芳一邊為顧客找補錢一邊說,“最多的時候有40多個品種,少的時候有20多個。最熱銷的有‘禾外香’大米,大龍潭鄉的生態豬肉,小街街道的林下土雞,還有河外村委會的生菜、黃瓜、番茄等。”一位常來購買蔬菜的顧客說:“他們家的新鮮菜都是當天一早到貨,隨時拿起手機就可以直接預訂,遇到沒有時間去店裡取貨,他們還送上門。”菜品新鮮、“零農殘”、口感好、購買便捷、服務優質等諸多優點,成為附近居民喜歡來這裡買菜的原因。
疫情期間,“峨山菜園”手機App與微信公眾號上“足不出戶、送貨上門、零接觸買賣”的服務,為居家抗疫的人們提供了生活保障,更多的人也是從那時開始接觸“峨山菜園”。
今年4月,位於玉溪中心城區的“峨山菜園”山水實體店正式開業。從認識“峨山菜園”到決定加盟做“峨山菜園”線下實體店,店主李瑜做了大量考察和了解。她看到,人們對無公害、無農殘綠色有機蔬菜的認同度越來越高,毅然決定加盟經營,她相信“峨山菜園”會越來越受大家歡迎。店員黃元雄一邊為蔬菜做保鮮管理,一邊說道:“開業至今不過短短兩個月,我們對各單位食堂供貨,也針對小區住戶進行零售,在每天預訂、留菜、送菜的過程中,‘峨山菜園’逐漸被大家熟悉和喜愛。”
綠色農業
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記者從峨山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2018年,峨山縣根據中央和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及時成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過走訪調研、分析審視全縣“三農”工作,發現全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滯后,常規農產品增值空間不大,特色農產品沒有形成規模﹔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保鮮、包裝、儲運、銷售體系落后﹔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帶動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都制約著全縣農業發展。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讓峨山縣在鄉村振興中見到實效,讓廣大農民走上生產脫貧、產業致富之路。
峨山耕地資源、水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素有“滇中咽喉”之稱,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縣城距昆明113公裡、玉溪24公裡,便捷的交通網絡滿足了生鮮電商和直採基地半日到達的要求﹔泛亞鐵路中線建成后,10小時可達東盟各國,為農產品出口貿易打開了一扇便捷的窗口。
經過反復分析縣情,認真研究政策,峨山縣決定以綠色優質農產品為切入點,走一條“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科技化管理、組織化經營、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營銷”的綠色農業發展之路。在完成《峨山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新零售平台和體系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后,峨山縣通過招商引資,確定了紅楹農業為“峨山菜園”平台運營企業。
峨山縣政府採取與雲南省農墾集團下屬的高原特色農業有限公司、雲南省雲勤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等措施,為設立零售實體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重塑農產品產業業態,推動農產品生產、物流、銷售邁入線上線下全場景融合,鑄就知名原產地,打造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使農產品“近在眼前”、消費“身臨其境”、安全質量“有源可溯”,成為“峨山菜園”吸引消費者的一個個亮點。
多措並舉
凸顯“峨山菜園”優勢
紅楹農業董事長柴金鳳告訴記者,公司用3年時間在全縣8個鄉(鎮、街道)建成菜園、果園、野菜園、菌園、牛場、羊場、豬場、雞場、蜂場、漁場、磨坊、芽菜坊和糧油13類22個直採基地。每個基地都通過第三方對土、水、氣進行嚴格檢驗,同時做好直採基地人員技術培訓,實現對種養、直採基地合作生產者進行生產監督和技術指導,“依標種養、封閉生產”。
與此同時,為賦予農產品特色“身份”,“峨山菜園”融合了太極圖、雲茶山庄、鳳窩庄園、“睡美人”、迭白水瀑布等峨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設計產品標識,申請注冊商標,彰顯峨山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規模集約、安全健康、自然天成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峨山菜園”自2018年7月運營以來,緊緊抓住消費者對健康食材的需求,依靠直採基地生產市場需求的蔬菜、水產、家禽等特色產品。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檢驗檢疫監管體系,實時對直採基地環境進行檢測,實施農產品生產准入制度、查証抽檢制度,建立不合格產品報告及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全程達標,打牢品牌基礎,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峨山菜園”App是整個銷售平台體系的核心,尊重消費者的體驗,在訂購報價、在線支付、物流跟蹤、退貨管理、訂單評價等方面創造了全新的消費模式,推動農產品生產、物流、銷售邁入線上線下全場景融合。客戶管理系統將線上線下的人、貨、物三要素重構,提供消費者線上訂購、直接自提、實體店專營、即時配送、分類配送等多種方式,實現網上購物和線下實體系統有機結合,形成“商品通、會員通、支付通”的新零售模式,讓人們購得方便、吃得安全。
“峨山菜園”
構建農民致富新模式
走進鳳窩育苗場大棚,通過基質和水培兩種不同介質培育的蔬菜長勢良好。
技術員羅天龍指著使用基質栽培法栽種的作物說:“所有的育苗基質都要經過消毒處理,次日翻種。這些植物通過有效吸收根部的營養液,減少病虫害等問題,這樣植株生長周期也會變長,產量就會有所提升。”整個育苗場裡,無論是基質栽培的番茄、黃瓜、辣椒等瓜果,還是水培青菜、白菜、生菜等蔬菜,均未出現過檢測超標的情況。
2019年,紅楹農業流轉了岔河鄉河外村委會109畝土地種植韭菜、萵筍、芹菜等蔬菜,“峨山菜園”售賣的大多數菜品就出自這裡,土地流轉費用為每年每畝2000元,務工人員60余人,帶動建檔立卡戶3戶11人脫貧致富。
玉溪市嘉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從貴說:“合作社現有成員53戶,自2014年成立以來,輻射帶動周邊農戶267戶,水稻種植面積從120畝擴大到3000畝,實現水稻種植畝產值增加350元。通過引導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綠色水稻種植,把產業發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勞務輸出這些幫扶措施落到實處,切實提高貧困戶家庭收入。據粗略統計,6年來合作社為22戶貧困戶增收132萬元。”
河外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雲娟說:“有了合作社,村民不用到處找銷路,收購價格穩定,技術有保障。土地資源被盤活的同時,村民參與務工,有效增加了收入。”
紅楹農業以綠色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為核心,組建綠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起“公司+種養大戶+合作社+農場主”的運營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綠色農業。
峨山縣工業商貿和科技信息局副局長胡皎認為,“峨山菜園”借助國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綠色食品牌”的東風,順應當今人們向往安全健康食品和都市人的田園情結,採取外引內聯,規模化流轉土地,工廠化育苗、生態化種植、數據化管理,走出一條致富路,讓“峨山菜園”成為鄉村振興的一股綠色能量,不僅能夠保証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也能夠讓廣大農民在綠色產業實踐中賺到更多票子,生活得更加美好。(記者 沈杰 文/圖)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