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保山市龍陵縣鞏固脫貧成果振興鄉村一線見聞

2020年08月13日15:58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一大早,楊新剛就帶上農具,跨上三輪摩托駛向2公裡外的潞江壩打理無筋豆去了。楊新剛家5口人,去年從高山搬遷到毗連潞江壩的橄欖坪移民安置點,到潞江壩租賃土地25畝種植無筋豆6畝、芒果11畝、咖啡8畝,構建起長短結合的家庭產業鏈,有了穩定的收入。新居帶來新生活,“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楊新剛說。

  告別老家園 搬出新生活

  來到龍陵縣鎮安鎮戶帕村橄欖坪移民安置點,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民居映入眼帘,寬闊整潔的村道人來車往。這個移民新村共安置移民303戶1218人,實施了一批產業、文教衛、人畜安全飲水、水澆地等工程,基本實現了移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在老家時,每到雨季都擔心山體滑坡,沖毀住房,成天提心吊膽,不搬遷,永遠睡不了安穩覺。搬遷到橄欖坪,集市就在村旁,公路穿寨而過,到龍陵或保山隻有1個多小時車程,看病購物賣點農特產品都方便了,還是搬下來好。”楊新剛告訴記者。

  村黨總支書記趙茂武介紹,把分散的一家一戶集中到移民村,村裡有了人氣,移民有了目標,掙錢有了門路,氛圍也隨之改變。在山裡,大家各過各的,而移民后住得近,大家比著奔發展。全村目前已種植甘蔗800余畝、咖啡600畝、核桃3300畝、芒果3000畝、無筋豆800畝、肉牛存欄500余頭、生豬存欄800余頭,有200多名勞力到潞江壩攬耕或打工,基本實現了每戶移民有1至3個致富產業(勞務輸出)的目標。

  年近五十的施蘋枝家有5口人、公爹、丈夫和兩個上學的孩子,2018年,全家轉移搬遷到橄欖新村,住進了鋼混結構一正一廂的新房子,建成了養殖小區,實現了人畜分離,兩個孩子就近入學。“在老家想多種糧多掙錢也沒條件,上有老下有小外出打工又脫不開身。搬遷到這裡創業的空間大了,隻要能掙錢,再苦再累也心甘。”施蘋枝說。

  風景變“錢”景 農民忙轉型

  時值中午,記者來到鎮安鎮鎮北社區,一連敲了幾戶人家的門,不是老人留守,就是大門緊閉。社區總支書記趙華彩說:“今年鎮北種植烤煙1200畝,長勢良好,眼下正是烤煙採收烘烤大忙季節,鎮北社區沒有閑人,村民都到地裡忙活去了。”

  炎炎烈日下,10多個村民正在地裡為向日葵除草追肥,龍陵縣豐勝旅游開發公司經理李能勝介紹,2019年10月,豐勝公司落地鎮北,依托老梨樹溫泉度假村投資300萬元流轉土地200畝發展鄉村旅游業,種植油菜200畝、向日葵100畝,配套建設旅游觀光棧道及特色小吃一條街投入營業。雖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前來觀賞油菜花的游客還是不少,這片向日葵在“十一”黃金周期間盛開,將為廣大游客提供一方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鎮北社區先后引進2戶農業產業化龍頭公司,流轉土地400畝發展觀光農業,種植精品蔬菜200畝、油菜200畝、向日葵100畝,打造“三花”村(油菜花、煙花、葵花),發展鄉村旅游業,讓游客春季看數百畝油菜花和達摩山幾千畝杜鵑花燦爛開放﹔夏季賞田疇煙花點亮、葵花朵朵,茶園“採茶調”飄蕩﹔秋季觀稻田翻金浪,“魚戲香稻間”﹔冬季“泥腿杆劇團”演出弦歌不斷……這些不僅帶火了農特產品銷售,也復活了農耕文化和傳統民俗,出現了風景變“錢”景、農民忙轉型的新景觀。全社區建成“農家樂”5家,發展小作坊、小養殖、小加工、小買賣“四小”產業200余戶,域內的3家企業吸納100多名村民到公司務工,生豬存欄3200余頭、肉牛存欄1800頭、雞鴨存籠3.2萬余隻,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干。

  村民楊炳科夫婦土地流轉后被招收到豐勝公司工作,夫妻雙雙成了“上班族”,丈夫每月有2500元工資,妻子每月2000元,加上地租收入,全家年收入達6萬多元。“我和妻子從地裡刨食的‘泥腿杆’變為參與旅游管理的准‘白領’,工作環境好了,收入增加了,心情舒暢了,我們都很珍惜這份工作。”楊炳科說。

  記者欣喜地看到,行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田園綜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因此產生的“觀光農業”“訂單農業”“訂單農民”“轉型農民”正引導著產業發展。

  今年3月,村民王林果抓住鎮北鄉村旅游熱的商機,瞄准旅游“餐桌”和游客的“后備箱”,把責任田流轉給豐勝公司,全家3口人轉型發展養殖業,籌資建成了有能繁母豬18頭、種公豬1頭、蛋鴨700余隻、土雞200多隻的養殖場,已經出欄仔豬70余頭、土雞100多隻,創收18萬余元,銷售鴨(雞)蛋(咸蛋)1.3萬個,實現收入1.5萬余元。

  昔日貧困戶 今朝致富忙

  “前幾天剛賣了200多市斤重樓,每市斤150元,收入達30000多元,今天又出售了2000多株重樓苗,每株2.5元,收入5000元。今年重樓銷售價下跌,去年每市斤市場價在200元上下,重樓苗出圃價每株3元左右。盡管重樓價格下滑,還是要種重樓,農產品像重樓這樣賺錢的不多,今年再擴種2畝,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才是硬道理。”正在地裡整理重樓地畦的碧寨鄉麥子坪村村民饒正祥告訴記者。

  收入逐漸多起來,饒正祥一家不再過得緊巴巴。記者看到,雖然還住著老房子,但他家裡液晶大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樣不缺。饒正祥說:“現在說不上富裕,但比前幾年強太多了,好日子才剛開始哩!”饒正祥告訴記者,駐村扶貧干部為他協調了5萬元政府扶貧貼息貸款,還請駐村科技特派員指導種植管理重樓,介紹產品銷路,讓全家吃下了“墊肚飯”。

  麥子坪村256戶村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0戶,2018年,全村從貧困中出列。如何讓村民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村“兩委”積極引導村民依托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畜牧業,增加群眾收入。全村種植重樓200余畝、黃精410畝、附樹種植石斛240余畝,肉牛存欄900余頭,生豬存欄650余頭,黃山羊存欄300多頭,形成了家家手捧“聚寶盆”,戶戶會念“致富經”的業態,鉚足勁兒奔小康。

  陳興會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4口人過的是地裡刨食、牙縫裡“摳”油鹽錢的日子。2016年,在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扶持下種植了3畝重樓,當年產重樓240市斤,收入4.8萬元,2017年產重樓420市斤、出圃重樓苗3200余株,實現收入10萬余元,摘去了貧困帽。陳興會家近兩年的收入都保持在12萬元以上,新建了住房、更新了家用電器、購置了農用小卡車,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陳興會又擴種了2畝重樓、3畝黃精,購進3頭西門塔爾能繁母牛發展養殖業,把產業蛋糕做大。如今,陳興會的牛舍裡,已經有2頭母牛懷上崽,讓他家又擁有了一份可觀的收入。他說:“肉牛育肥喂秸稈和少量玉米就行,沒太大成本。現在肉牛價格一直在上漲,每頭6月齡牛犢出欄價8000多元呢,咱要讓3頭母牛‘滾雪球’,多一個產業就多一條掙錢的路子,即使一業受挫還有別的產業支撐,再也不願陷進貧困的泥潭過窮日子了。”(雷 華)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