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一盤棋”的保山新實踐

2020年08月04日17:42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生態“一盤棋”的保山新實踐

  龍陵縣城全景

  雲南省保山市古稱永昌,寓意“永世良久、昌盛繁榮”。它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南方絲綢之路、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和中緬油氣管道穿境而過,是雲南省唯一具有雙向開放通道的州市。

  近年來,保山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把生態作為立市之本、發展之基,全力以赴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加快“生態保山、森林保山、綠色保山、美麗保山”建設步伐。

  截至目前,保山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騰沖市獲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高黎貢山中亞熱帶山地原始林入選第二屆“中國最美森林”榜單,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會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稱號。與此同時,保山市濕地保護率達到32.29%,全市有中國傳統村落130個,居全省第一; 23個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讓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良好的生態,是七彩雲南最亮麗的一張名片,也給了保山市發展的方向和底氣。

  陣雨過后,雲霧裡的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風情村猶如仙境,風中帶著清新的泥土味。這裡村落依山而建,山川秀美、梯田婉約、竹林掩映、阡陌縱橫、庄稼長勢旺盛,處處散發著佤山的盎然生機。

  2015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劉軍到這裡旅游,原本一天的行程,硬是住了半個月。“這邊四季如春,來了就不想走了。”幾個月后,劉軍帶家人再次返回,他們從當地老鄉手中租下了一個老房子,將其設計改造成一個躍台式三層民宿。“好環境就是賣點,游客都是回頭客,生意越來越好。”劉軍告訴記者。

  今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期間,還專門看望了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群眾。“我們要認真思考脫貧后的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三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家清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為村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振了精氣神,大家謀發展的勁頭更足了。

  2019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成功申報國家3A級景區。今年6月3日,騰沖市清水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挂牌成立。在劉軍看來,“有了專業化管理,景區運作將更加規范,未來發展前景更值得期待。”

  建設一座宜居之城

  盛夏時分,記者登上雲南省保山市新晉國家4A級景區青華海濕地的地標性建筑——高9層的仿古建筑永昌閣。憑欄眺望,腳下宛若一片綠色的海洋:近處,水榭樓台鳥語花香;遠處,林木蔥郁綠意盎然。

  站在青華海濕地景區的湖邊,望著不時飛起的水鳥,70年代出生的保山市民徐利民滿是感慨:“聽家裡老人講以前這裡是碧波萬頃的湖面,但從我記事起這邊都是農田了,沒想到能有今天這番景象。”

  青華海濕地的重生,得益於2016年保山市啟動實施的“三個萬畝工程”項目:青華海萬畝濕地恢復工程、萬畝觀光農業恢復工程、東山萬畝生態治理植被恢復工程。“當年治理青華海濕地時,保山市委書記趙德光親自擔任工作組組長,經常會過來檢查和督促施工情況。”一位曾參與過青華海濕地恢復工程施工的工程人員對記者說。

  東山萬畝生態治理植被恢復工程啟動后,通過“山脊戴帽子、坡面栽林子、溝底建壩子”的生態修復措施,讓原本荒涼的東山,如今已成為保山新的“網紅點”。記者採訪中看到,山頂上一處由農家小院改建而成的民俗點,等待用餐的游客都排起了隊。

  “遠處是青華海濕地,近處是萬畝生態觀光園,腳下是東山森林公園,這就是我們保山市生態發展的藍圖。”站在東山之頂,說起保山未來的發展,陪同採訪的一位當地工作人員表現得信心十足,“再過上幾年,保山將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生態之城。”

  旅游促農民致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如何守護好這一方“好山、好水、好生態”,成了保山人不斷思考並為之不懈努力的重大課題。

  在隆陽區潞江鎮百花嶺村,過去村民進山砍伐、打獵,靠山吃山成了再尋常不過的事,而如今樹對於這裡的村民來說都是寶。生態環境改善了,高黎貢山的鳥類越來越多了,目前所記錄的鳥類總數約佔雲南省鳥類總種數的43.3%,百花嶺村也被譽為觀鳥勝地。

  2009年,百花嶺村民建起了第一個鳥塘,為外來拍鳥愛好者提供觀鳥服務,每個機位收費20元。目前,百花嶺已經有20余個鳥塘,每份機位收費50—100元,盒飯每人20元一份。隨著外來拍鳥的人數不斷增多,村民們增建鳥塘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觀鳥產業。而隨著觀鳥產業的逐漸成熟,百花嶺陸續形成了“背包、鳥導、送飯服務、銷售、物流”等系列旅游服務。

  “現在來我們這裡玩很方便,吃住行一體,游客到達后先在民宿休息一會兒,走幾步路就可以到餐館吃特色小炒和野菜,要去山裡我們會開車把游客送到鳥塘,還由專人為他們講解。如果游客在山裡待很長時間,他們可以提前訂餐,我們再送過去。”村民葛寶智告訴記者,他做鳥導一天能有500元收入,百花嶺跟他一樣做鳥導的村民有100多人。

  從2016年起,百花嶺每年舉行一次高黎貢山國際觀鳥周,鳥網會員、攝影師、鳥類保護者齊聚於此觀鳥。2019年,這裡接待的觀鳥旅游者超過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500萬元,百花嶺觀鳥名片已從國內走向世界。

  在位於施甸縣善洲林場的楊善洲事跡陳列室,“人民公仆楊善洲”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顯眼,前來學習的黨員干部絡繹不絕。

  1988年,楊善洲退休后便回到家鄉的大亮山帶領群眾植樹造林,讓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恢復生機,森林覆蓋率從不足17%升至97.17%。緊鄰善洲林場的姚關鎮雷打樹村,如今依托5.6萬畝林海資源,村民們通過發展林下經濟都過上了好日子。

  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

  素有“極邊第一城”之稱的騰沖市,有林地面積47.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73.9%。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騰沖在康養產業發展上佔盡先機。

  一位當地置業顧問告訴記者,來騰沖買房的人都是沖著養老去的。“海南的房子隻能冬天住,而騰沖則是四季如春。”兩年前到騰沖旅游時,北京游客董先生買了一套三居室,“現在父母住,將來退休了我也來,這邊空氣太好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保山市旅游和養老產業近年來一直處於快速增長趨勢。

  地處高黎貢山南麓怒江、龍川江之間的“滇西雨屏”龍陵縣,森林覆蓋率達70.08%。如何向生態要效益,龍陵縣選擇發展石斛產業。如今,無論是城市街道上,還是山區林木間,到處都能看到石斛的身影。

  昌寧縣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逐步轉變為以茶葉、核桃、澳洲堅果等生態與經濟效益兼顧的林業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林農增收與生態改善效益共贏。2019年全縣完成林業草原總產值42.08億元,實現農民人均林業收入5500元。

  保山市委書記趙德光曾強調,建設現代化大城市不能盲目,不能“騎驢看唱本”,必須要靠規劃落實,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后動,切實提升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好規劃的引領作用。縱觀保山城市發展,不僅連續三年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均為“優”,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幅也位居全省前列,實現了雙贏。

  “城市的發展就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凸顯城市個性和特色,做好近期、遠期規劃和布局,實現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保山市依托自身優勢走生態發展之路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近日,在談起保山城市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時,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於今向記者表示。(胡 瑞 宋 浩)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