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峨山:打造民族團結的彝鄉“幸福樣本”

2020年07月31日17:55  來源:玉溪日報
 
原標題:打造民族團結的彝鄉“幸福樣本”

峨山是新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省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近年來,峨山縣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為契機,聚焦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夯實發展基礎,全面推進人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構建民族地區農村發展新格局,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富於時代特征、符合峨山實際的民族團結進步新路子。

從縣城出發,到達甸中鎮小河村委會,車輛沿著一條平整的水泥路盤山而上,鬆山村一排排整齊統一的彝族民居映入眼帘。村口的中式傳統建筑風格涼亭古色古香,在亭內納涼的村民王玉萍見有客人來訪,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邀請記者到家中做客。這個小山村依山而建,村內道路干淨整潔、綠化景觀井然有序,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象。王玉萍將記者領入家中,這是一幢青瓦白牆、三間兩耳的兩層小樓,客廳、臥室、衛生間、廚房等一應俱全,裝修風格既現代,又有傳統民族特色。“原來村裡的老房子很多都年久失修,房屋傾斜、裂縫多,有的已經是危房,村裡的道路狹窄、坡陡,還散養著雞鴨鵝豬,環境很不好。現在家家戶戶住進了新房,村庄環境也好了,日子越過越舒心……”王玉萍笑著講述了近年來家鄉發生的變化。

正如王玉萍所說,昔日的鬆山村房屋破舊,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差。為了使群眾搬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甸中鎮於2016年先后整合農村危房改造、“紅色鄉村·幸福家園”、美麗宜居鄉村等6個項目資金661.47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369萬元新建民房,還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和“兩污”分流、人畜分離等公共基礎配套設施工程。建美家園的鬆山村民不斷健全完善村庄保潔制度,並將敬老孝親、團結互助、重諾守信、勤儉節約等優良傳統納入村規民約,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朴民風,努力實現鬆山文明新風尚。按照甸中鎮鞏固一片煙、管好一棵樹、養好一頭畜、種好一園菜的“四個一”發展思路,鬆山村民大力發展夾豆、四季豆、玉米、漾濞核桃等特色農作物,同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開發綠色有機農產品和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步入快車道。

離開鬆山,記者來到富良棚鄉塔沖村。2016年,塔沖村啟動省級民族特色村建設,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大力培育第三產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五個任務為主線,圍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特色民居保護改造、特色產業培育、民生改善等內容,實施了民族團結文化廣場建設、彝族文化傳習室修建、道路硬化、村庄綠化亮化、污水處理、舊房拆除重建、農家樂改造等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徹底解決了塔沖飲水難、灌溉難、出行難、發展難的困境,在抓好烤煙、油菜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中藥材、林果、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為村民開辟了致富新路子。2019年底,塔沖村被命名為第二批雲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當前,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在峨山大地徐徐鋪開。峨山縣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點創建工程行動計劃,共投入民族發展資金4351.71萬元,實施了1個民族特色鄉鎮、33個示范村(特色村寨、社區)和278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建設。“我們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N進’活動,重點打造191個示范單位(家庭),成功創建了擺衣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岔河民族特色鄉鎮,鬆山、塔沖民族特色村等一批民富村美人和諧的示范典型。通過打造類型多樣、亮點紛呈、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峨山縣民宗局副局長方玉萍說。(劉黎)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