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居於高山,跋涉於深林,果腹於狩獵”這是過去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岩帥鎮拉祜族人的真實寫照。早先岩帥的拉祜族先民大多以狩獵為生,聚居地也多在偏遠的深山老林地帶,多不與外族交流,甚至不允許與外族通婚,過著原始的生活。而如今走進嘎馬拐自然村,庭院建設優美,環境宜居,每家每戶都有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道路干淨整潔,村民們的生活其樂融融。
搬遷初期,中賀勐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對寨子裡的群眾進行了反復細致耐心的思想教育,扎柱是經過思想教育后第一批願意搬遷的村民,作為村裡年輕力壯、實干擔當,有理想抱負的青年,扎柱對村子長期的發展充滿希望,打破陳舊觀念是他認為村子走上致富道路的第一步。扎柱是個十足的實干代表者,他加入到了動員搬遷隊伍中來,他和村裡有威望的老者鼓勵並帶動村民摒棄陳舊觀念,和駐村工作隊員學習政策、宣傳政策。
“村裡的人把我選為組長,我絕不能讓他們失望,在新的環境裡,我會全力配合村‘兩委’帶領群眾擺脫落后面貌,過上富裕生活。”嘎馬拐自然村建成之后,扎柱作為年輕的后備力量,被選為組長,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新寨”建成后,多數村民依然把舊的生活方式帶入,私搭亂建、禽畜亂跑、污水亂排、垃圾亂扔、衣服亂挂等問題依然突出,“新寨”臟亂差與老寨“舊習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扎柱和村“兩委”商議后決定,從組干部、從有威望的老者家抓起,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用竹子、木料搭建庭院、入戶路柵欄,種花、種菜、種果樹,打造整潔秀麗村庄。通過干群齊上陣,“臟、亂、差”現象一去不復返,隨處可見整齊的竹編護欄,庭院、空地變成了花園菜園果園。現如今扎柱也已經成為人人信服的帶頭人。
“房子新了,環境美了,產業發展也要跟上來。”村主任李艾傳看到“新寨”的變化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為解決“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鎮黨委政府及雲南省民政廳幫扶單位下大力氣、用情幫扶,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先后發展香菇、養蜂、烤煙等產業。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養殖基地+貧困戶”的產業鏈接機制。通過“合作社+企業”等方式解決一家一戶生產規模小、與市場對接難的問題﹔對外通過引進有市場、有技術的種養企業,解決種養技術和產品外銷的難題。
目前,嘎瑪拐自然村完成茶葉基地改造50畝,高優蔗園改造213畝,核桃良種嫁接30畝,新堅果260畝﹔與滄源縣興源合作社合作發展中華蜂養殖156箱,以“示范戶+公司”的方式發展“紅花”藥材種植20戶32畝,與滄源縣兄弟食品配送公司合作進行生豬規范化養殖25戶76頭。
在改善“硬件”的同時,村黨組織注重“軟件”建設,扎實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和“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了村庄衛生保潔及衛生收費制度、村民議事制度、矛盾糾紛調處制度、治安維護制度、公共設施管護制度、鄉風文明制度。通過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機制,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意識不斷提高,“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從前,因為閉塞、落后,拉祜族群眾見到外人都會躲起來。而如今,走進拉祜族村寨,家家戶戶都會熱情地邀請客人到家裡做客,如今,嘎瑪拐鄉村治理已具雛形。現在走進嘎瑪拐村內,耳邊時不時傳入“阿佤拉祜有座古老的村庄,滿山茶葉綠喲,清泉潺潺,黨的政策好,領我走上致富路,村村寨寨住上了新房”的拉祜族民謠,嘎瑪拐鄉村治理模式,也悄然在中賀勐村乃至全鎮范圍內全面推開。(趙海燕、王邦玲、段嫻)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