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村貌 淳了鄉風 樂了農民

——保山市龍陵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村(站)見聞

2020年07月15日16:30  來源:保山日報
 
原標題:美了村貌 淳了鄉風 樂了農民

  麻家寨傈僳族村民麻林生家的讀書角

  仲夏時節,記者來到龍陵縣碧寨鄉中寨村採訪,沿著穿越莽莽林海的盤山公路前行,路外沿上一行行櫻桃、桃、李、三角梅等果樹花卉英姿勃發,蜿蜒的溪流潺潺流淌﹔一行行依山纏繞的核桃、茶葉、八葉瓜(水果)等生機盎然,山坡上,一群群黃山羊在悠閑地吃草﹔一個個白牆黛瓦的村落時隱時現,進入村寨,村庄道路清爽整潔,看不到畜糞和垃圾﹔農家小院裡,衛生廚、廁、圈配套,“富強”“平等”“和諧”等牆體涂畫和村庄相得益彰﹔一張張洋溢著幸福和滿滿獲得感的笑臉,構成了中寨村的美麗新景象。

  中寨村轄11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545戶2353人,有6個黨支部97名黨員,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發展鄉村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村核桃種植面積達1080畝、豌豆1800畝、重樓300畝、紅皮大蒜500畝,黃山羊存欄2200頭、肉牛存欄950頭、毛驢存欄640余頭,各個自然村通了水泥路和寬帶,有文體活動所5個,農民業余文藝隊3支,開通了村域內靈山寺、萬源泉瀑布、黑燕洞等10余個景點的旅游路線,成為廣大游客的打卡地。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2019年,全村從貧困中出列。

  今年伊始,中寨村開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村(站)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五進農家”為載體,開展了清除庭院垃圾搞綠化、清除鞋架擺書架、每戶院裡10盆花、村庄道路一幅畫(文化牆)的活動,引導村民把鞋架移到衛生間,每戶上架圖書30冊以上,由村民自購或社會各界捐贈書刊,以“小手(學生)牽大手”的形式,培育農家庭院讀書角,鼓勵農戶間相互交換閱讀,3至5戶(網格)選一個文化中心戶戶長,村“農家書屋”以“流動書箱”形式,為農民“讀書角”定期無償配送置換圖書,提高閱讀量﹔每戶村民院裡建一個花壇,種植花卉10盆以上﹔每個自然村寨都要建以“優秀傳統文化和黨建文化”為主的文化牆,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見賢思齊﹔打造書香、花香、稼穡香的“三香”美麗庭院,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村“兩委”通過“一事一議”群眾投工投勞(資)的方式,打造村域內20公裡主干道花果大道,在公路外沿已種植5個品種的花果樹6000余株,其中農戶上山找的花果樹苗3700余株,每間隔4米種1株,長勢茂盛。目前,實現了全村96%的農戶有書架(外出打工戶、五保戶等除外)、院裡有花壇、自然村有文化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提振了廣大群眾的“精氣神”。

  “土牆土瓦、紅磚黛瓦是鄉愁記憶的一部分,不應該輕易進行涂裝﹔一正兩廂帶照壁是滇西民居傳統的建筑風格,是傳統村落的重要展示體,保持傳統特色,打造宜居、居業、宜游為目標的美麗鄉村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鄉黨委書記賴永文告訴記者,中寨11個自然村美麗鄉村都保有原有風貌,在此基礎上改造提升建設,而中寨域內植被豐富,河溪縱橫,山林密布,是天然的“綠肺”和氧吧。交通和居住環境的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創業投資發展種養加工業,龍陵縣黑燕山山泉水廠、冷水魚養殖場建成投產,重樓、八葉瓜、紅皮大蒜種植,及黃山羊、毛驢、肉牛養殖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景觀農業和休閑農業漸成氣候,而農家庭院讀書角的興起,更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硬核”支撐。

  坐落在山坳裡的麻家寨是個有22戶傈僳族的小山村。一條條硬化的村庄道路將一棟棟農家小院串聯在一起,一戶一院的民居建筑保留著傈僳族特色。村民麻林生家的庭院裡,正房左廊沿上依牆立著一個高約1.8米、寬約1.2米陳列著50余冊書刊的書架,一張木桌上放著幾件蘆笙、三弦琴、篾弦等樂器,院場一角擺放著10多盆花卉清香扑鼻﹔廂房一隅有個火塘,火塘上一壺水“唱”著歡快的歌,一陶罐烤茶熱氣氤氳芳香四溢。這是一個鐫刻著傈僳族文化元素的院落,年過五十的麻林生和妻子都是寨裡的“歌頭”,麾下有一支30多人冠名為黑燕山文藝隊的“草根劇團”,堅持常年開展演出活動,帶動了附近山寨群眾性打歌熱,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他家,隻見麻林生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曲譜展開,把妻子喚到身旁,撥響三弦琴,他說:“明天晚上要和小水路寨村民搞聯歡,有咱夫妻倆的合唱節目,得排練一下。家裡有個書架真好,兩個上小學的孫子的書有了‘家’,咱們的一些演出資料和科技書刊也有了‘窩’,隨看隨取,挺方便的。”夫妻倆合著三弦琴悠揚的旋律唱出心中的歌:“麻家寨的泉水喲,為啥這樣甘甜?是共產黨鑿開的泉眼,阿傈僳的生活喲,為啥一天比一天紅火?是人民政府為阿傈僳建起了美麗家園……”

  “五進農家”活動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主觀意願,把廣大農民“求富、求美、求樂、求學、求孝(和)”的美好願景轉化為改造家園,建設美麗鄉村的現實。統籌整合新時代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家庭文化建設、家庭道德養成等,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利用這一載體,大力培育新農民、倡導新風尚、建設新環境、發展新文化、拓展新途徑,更廣泛、更有效地凝聚動員廣大家庭投身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

  村黨總支副書記許海生介紹,活動聚焦富進農家看增收、美進農家展新顏、樂進農家爽精神、學進農家強素質、孝進農家促和諧,實施了農村實用生產技術培訓,使每戶村民有1至2名掌握1至3門實用生產技術的勞力﹔以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為抓手,大力開展“七改三清”為主要內容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相繼開展了“平安家庭”“善行義舉榜”“最美龍陵人”等系列創建活動,豐富了新時代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內涵。傳統文化的厚植,文明創建的深耕,在春風化雨中滋潤群眾的心田,提升了百姓的素養。

  我們走進大羊場寨村民陳金蘭家小院,挂在門楣上的新時代十星級文明戶牌子分外醒目,屋裡彩電音響一應俱全,廚房窗戶潔淨無煙塵,廁所清潔衛生無異味,戶外畜禽圈舍通風無積糞,院子裡書香伴花香。陳金蘭年過七十的父親戴著老花鏡在讀書角裡看《三國演義》,正在整理圖書的楊金蘭說:“以前家裡亂糟糟的,搞‘五進農家’很對咱們的口味,生活環境變好了,生產條件改善了,致富本領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家庭和睦了,書香氣濃了,真是趕上了好世道。我家上架書刊有100多冊,大部分圖書是上高中的女兒和讀初中的兒子購買的,文史哲經、理工農醫類書籍都有,不少鄰居到我家借(換)書看,中老年人佔多數,年輕人主要看電子書了,我還被推選為文化中心戶長哩。”

  陳金蘭和丈夫是“夫妻檔”致富能手,養殖著10多頭生豬、100多隻土雞,種植了60多棵核桃、5畝紅皮大蒜,每年創收10多萬元。“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不假,近幾年來,我家種植的紅皮大蒜畝均產值達1萬多元,全得益《蔬菜種植技術指南》這本‘致富秘笈’,咱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科學種植獲得穩產高產,賺到了鈔票。我把種植技術傳授給鄉親,全寨14戶村民家家種紅皮大蒜,增加了收入,成為遠近聞名的‘大蒜村’。”陳金蘭丈夫說。

  中寨村副主任李興全告訴記者,自從開展“五進農家”和打造“三香”美麗庭院活動以來,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農家文化角成為人氣最旺盛的地方,村民們到這裡看書學習、做健身操、排練文藝節目,或交流致富經驗,成了農民的精神棲息園,促進了百姓道德養成。村裡酗酒賭博的少了,勤勞致富的多了﹔扯皮鬧事的少了,和睦相處的多了﹔信奉迷信的少了,崇尚科學的多了﹔講文明、樹新風、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出現了少在牆腳蹲,多在田間干﹔少喝一斤酒,多買一斤肥﹔少空一片地,地角多種一棚瓜的新氣象。(雷 華 李榮順)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