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農、愛農、服務好“三農”﹔謙虛向農民學、向土專家學﹔勇於擔當,敢於實踐。他就是共產黨員、峨山縣雙江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街道機關二支部書記徐建。24年間,他樂於做一名“農技保姆”,將對黨的忠誠、對農業的熱愛、對農民的關愛寫在青山綠水間。他跑遍了雙江街道所轄16個村(社區)的每一個角落,推廣除虫菊種植、發展魔芋產業,探索溫帶水果種植,努力減少農作物病虫害的發生,千方百計增加農作物產量,教會農民運用科技,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仲夏的清晨,薄霧輕籠,在高平村的一片玉米地裡,徐建正在專心查看玉米長勢:“大娘,你家玉米上有草地貪夜蛾,要防治啦!”說到病虫害防治,徐建非常在行,虫害的來龍去脈、防治重點、防治效果,他都能娓娓道來,長期的風吹日晒讓他看起來就像是這片田裡的一名農夫,“如果能夠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我願意做一輩子的‘農技保姆’。”徐建堅定地說。
1996年參加工作的徐建, 200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2011年任雙江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以來,他以務實的作風,帶領農技人員常年奔波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以無私的工作態度和忘我的敬業精神,為雙江街道2萬多農民播下一茬又一茬科技興農的種子。
桃李村屬於山區村委會,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烤煙等農作物。“桃李村是峨山縣優質水稻主產區,適應連片種植。”看准了桃李村的優勢產業后,徐建倡導以魚凼方式來實施稻田養魚。在120多畝水田建了160多個魚凼。如今,稻田養魚輻射到高平、寶山、富泉等25個山區村組,示范養殖戶近400戶,養殖面積800畝,產值達125萬元。桃李村的稻田摸魚節活動成為了鄉村旅游的響亮名片。
在易峨高、彝人谷沿線,徐建立足萬畝綠色生態產業經濟帶項目建設,引導山區農戶和建檔立卡戶發展小棗、油桃和獼猴桃為主的溫帶水果種植1961畝。“棗樹開甲或環割的時間,選擇在有效棗花開到80%且多數花序能見到小棗果的時候,並在無雨天進行,過遲過早均影響坐果。”在擺依寨小棗種植示范基地裡,徐建一邊耐心地向種植戶講解,一邊詳細示范開甲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在高平片區,徐建拜農民為師,查資料、訪專家,引導貧困群眾做好野生山藥人工馴化栽培,為貧困山區群眾闖出了一條增收致富之路﹔在富泉片區,他跑項目、抓樣板,指導山區農戶發展除虫菊百畝連片種植高產栽培,讓200多戶農戶受益。
秉承“把論文寫在田間,讓知識服務農民”的信念,徐建全力做好“保姆式”的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指導。他進村入戶,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專業技術知識帶動群眾增收,助推雙江街道農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先后獲評市、縣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作為一名黨員和農技推廣工作者,徐建問心無愧、盡職盡責。然而面對家庭,他卻感到愧疚,兒子出生的時候,他在富泉村的農田裡忙著為農戶剛引種的“小鐵頭”作技術指導,家裡人打電話告訴他兒子生了,他硬是把手頭上的工作完成后才趕回家,為此,他兒子有了一個“小鐵頭”的昵稱。徐建就是這樣,上千個日日夜夜,一心扑在農業技術推廣、山區群眾精准扶貧的崗位上,在農田裡“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科技論文”,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一名農科工作者“保姆式”為民服務的朴素情懷。(陸合春)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