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村文明新風貌
近日,記者走進玉溪市峨山縣雙江街道富泉村萬和村民小組,被鐫刻於各家各戶門上的家風家訓所吸引。“做老實人、做誠信人、做善良人”“吃飯穿衣量家當,一屋老小心不慌”“傳家兩字讀與耕,興家兩字儉與勤”等貼近村民日常生活的家風家訓,成為這裡的一道美德風景線。
家風家訓“晒”上牆
萬和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彝族聚居村,全村43戶,近200人。近年來,該村在原址進行拆除重建后,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讓昔日的小彝村舊貌換新顏。
據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張文達介紹,今年4月份,萬和村在縣婦聯的引導下圍繞家風家訓開展活動,將家風家訓“晒”上牆,繼續傳承鄰裡和睦、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進一步推進萬和村文化振興。
來到村民矣桂珍家門前,“生活簡朴、不挑吃穿”的家風家訓懸挂於門口。記者與張文達等人一起進了屋,整個屋子物品不多卻擺放有序,綠意盎然的花草給家增添了幾分生機。矣桂珍家2016年因建蓋新房欠下13萬元債務,所以一家人鉚足了勁兒,矣桂珍在家中務農,丈夫外出務工,4年裡除了供養孩子外,兩口子還積攢了10萬元還了一部分欠款,如今隻差3萬就能還清。
張文達說:“這短短的幾句家風家訓,在村中營造起孝老敬親、夫妻和睦、鄰裡和諧的文明家風,促進萬和村民用實際行動建設幸福家庭,構建起和諧萬和。”
增強鄉風文明感召力
“通過新村建設,萬和村的人居環境變美了,在全村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顯得尤為關鍵。”縣婦聯主席施桂麗說,“家庭是婦聯工作的傳統陣地和優勢領域,我們不斷創新工作載體和方法,在‘家’字上做文章,以此深入推進家庭文明建設,與縣紀委縣監委、縣文明辦、縣農業農村局、縣文聯等多部門在萬和村掀起文化建設熱潮。”
通過設立“鄉賢榜”“善行義舉榜”“道德榜”,組織開展“好鄰裡”“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引導群眾。抓好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建立並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決策、廉政建設等管理制度﹔規范和細化《文明村庄建設管理制度》《公共設施設備管理維護制度》《村內街道及活動場所清潔衛生制度》等規章制度﹔編印有利於記憶及實踐的村規民約,增強了鄉風文明的感召力。
4年裡,峨山縣各單位應用培訓講座、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在萬和村村民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家庭價值觀﹔結合民眾需求與當地文化特色,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的時代價值﹔開展“立家訓家規、傳家風家教,倡文明樹新風、革除陳規陋習”等主題活動,進行常規性宣傳教育,傳承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村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全力推進家風建設。2018年,萬和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如今的萬和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小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成為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朴的文明新村。(沈杰/文 申進明/圖)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