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牽手“非遺”促鄉村振興

2020年07月07日15:09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昭通是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之一,民族民間文化積澱深厚,有不少民族民間文化經代代傳承至今仍得以較好地保護下來,現有傳統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80人,一些傳統手工藝技能 “非遺”傳承人以成立手工作坊、企業、合作社等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非遺”產業,在促進技藝傳承的同時,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昭通市稅務部門近期專門走訪“非遺”產業相關企業及“非遺”傳承人,落實稅費優惠,提供納稅輔導,牽手“非遺”產業促鄉村振興。

“張蝴綿”是採用金沙江老桑樹春繭為原料的全手工絲織品,每道工序都經透光檢測,需兩人同時操作40小時左右方能完成,產品厚薄均勻不變形。“張蝴綿”制作手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人王元美於2005年成立了公司,專門從金沙江沿岸收購春繭生產銷售“張蝴綿”蠶絲被,公司年均盈利達200萬,形成了一條“非遺傳承人提供技術支撐+公司生產銷售產品+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提供原材料”的完整產業鏈,在促進“張蝴綿”制作手藝“非遺”傳承的同時,通過產業鏈延伸有效確保桑樹種植和春蠶養殖農戶創收。

談及近年的稅收優惠政策,王元美表示:“我們公司屬小微企業,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收入有所減少,享受了4700多元的稅收優惠,錢雖不多,但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溫暖,公司將會用這筆錢聘請專業人員到原料產地為農戶提供春蠶養殖技術指導,進一步提升原料質量,促進農民增收。”

昭通市大關縣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杰鋒是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其制作的蘆笙售價最高可達4000元每件。近年,王杰鋒通過“百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突出人才蘆笙制作技藝培訓”等活動,在當地大力培養蘆笙制作人,並依托大關縣竹產業資源,與眾徒弟一道帶動周圍群眾依靠竹子種植和蘆笙制作創收。

大關縣稅務部門近期在走訪王杰鋒時了解到,王杰鋒與其子王愛華准備在大關縣天星鎮成立專門從事蘆笙制作和銷售的合作社,之后,稅務干部及時為其提供稅務登記及相關稅收政策輔導,為其出謀劃策,建議其依托大關縣內豐富的竹產業資源,吸納更多其他從事竹工藝品制作的農戶加入合作社,豐富合作社產品,帶動周圍更多群眾通過“竹子種植+竹工藝品制作銷售”的模式脫貧致富。

花山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名錄。近年來,昭通市永善縣馬楠苗族彝族鄉依托花山節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大力推廣“雲上草原·浪漫馬楠”旅游品牌,每年5月舉辦的苗族花山節,都會吸引來自周邊滇川黔三省相關州市的上萬名游客及攝影愛好者齊聚馬楠山,盡享“人在雲端、風起雲涌、清歌放牧”的高山風情,也極大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苗族彝族手工藝品銷售等產業的蓬勃發展。

今年花山節期間,永善縣稅務部門專門組織稅務干部到現場開展稅收宣傳活動,挨家挨戶向當地旅館、餐館和手工藝品銷售門店宣講稅收政策,輔導網絡辦稅,並向現場群眾講解手機繳納“醫保”相關操作。“今年受疫情影響游客量減少,經營困難,稅務部門及時送來了免稅政策,而且還教會了公司剛上崗的財務人員使用網絡開具發票,覺得服務挺到位。” 永善某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春秀說道。

據了解,目前昭通市正以“非遺”文化傳承為依托,著力打造竹編竹畫、墨玉石雕、高原蠟染、朱提古道銀制飾品等“非遺”文化創意品牌,稅務部門將持續跟進,落實稅費優惠,提供精准輔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助力文化產業鏈向鄉村延伸,攜手“非遺”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王茂霖、耿睿、付芳、劉孝國)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