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好茶寄托帮扶之情

2021年04月27日11:30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村民采茶。杜加从摄
村民采茶。杜加从摄

通往保山市腾冲市中和镇民振社区老鸦山的山路蜿蜒,茶园里郁郁葱葱,许多绿油油的嫩尖儿已经冒了出来。村里的妇女是采茶的主力军,此刻正背着竹制的背篓采得热火朝天。

“种植的东西运不出去,靠打零工、种水稻,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曾是当地群众的生活窘况。早些年,村里人采摘了鲜叶茶,要走2个小时才能到集镇去卖,再花2个小时走路回来。运气好的时候能卖出去一点,运气不好的时候连个晌午钱都赚不到。

林业是民振社区的主导产业之一,茶园面积有两千多亩,已有37年的种植历史。后来由于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很多茶地都被放弃管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2013年,这片藏在深山的茶园获得了转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到这里考察后,发现这里海拔高,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优质茶叶的独特优势。那么好的茶园荒废掉太可惜了!于是,该公司积极同民振村委会沟通协商,达成了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对当地茶园进行承包经营的协议。茶园流转过来以后,该公司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区,分析当地优势,按照生态有机茶业发展的规范和标准对茶园进行管护,全部聘用当地村民到茶园打工,全程参与茶园管护。在管理过程中,实行统一标准管护,不打药不施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模式来呵护这片茶园。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首先要调整的是村民们对管理茶园的习惯和意识:不能打药、不能施肥,定期除草、修剪,让茶树充分吸收大山的精华,沉淀它自然的芬芳。经过悉心养护,这片原本已经荒废的茶园慢慢复苏起来,又开始迸发了生机。目前,这片茶园已经成为了制作高端养生茶的优质原材料基地之一,年产量达到40吨。

这几年间,集镇到茶园的路修通了,车辆进得去,茶叶才能出得来。村里的人除了采茶赚取务工费,还可以走出大山去打工。今年73岁的李大妈,采起茶来依然是指尖灵动,特别麻利,不到一会儿就采了一背篓。她的儿女在县城打工,两个孙子均已长大,而她自己并不愿意闲着养老,每年采茶可以赚到几千元。茶地流转后,民振社区的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闲置问题,每年为民振社区剩余劳动力增收35万元左右。

面对大山,面对茶叶,该公司董事长陈亚忠始终心怀敬仰之心,面对茶农,她也始终满怀感恩之情。几年间,公司持续帮扶当地困难群众20多名,每年除了为他们提供务工收入外,还给予他们2000元的贫困补贴。社区里一户贫困户,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丈夫憨厚老实,家里生活困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对他家进行爱心帮扶。身体无恙的时候,他的妻子也会来到茶园里采茶。

陈祖维是新华乡大摆田村的村民,过去由于收入单一,连供孩子上学都很困难。后来该公司将他的两亩多茶园进行流转,并安排他到公司从事茶园管理等工作,让他成为公司员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公司安排我到茶厂打工,帮公司管理茶叶基地,一个月给我工资也是三千多,和流转的茶园加起来每年也是三万多元的收入,这样才让我家的生活得到改善。”说起这几年自己家的生活变化,陈祖维感慨万千。

通过支持茶区村寨改善基础设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该公司已经成为腾冲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近年来,该公司累计投资2亿元,实施订单收购、土地流转、茶园联建、领办合作社、整村帮扶、培训就业、爱心公益等多种脱贫帮扶模式,尽最大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户受益,铺好茶业“致富路”。解决就业500多人、年季节性用工1000多人,带动茶农3万多户10万多人,年带动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张世东 杜加从/文)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