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季的劳累才稍稍卸下,夏茶采制又如期而至,对于一向以本心来制茶的人们来说,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必须亲力亲为。
夏至的山里生机盎然,这是一个给予孩子最多快乐的时节。小代嘉被父母带着一起上山采茶,这个在茶园里长大的孩子,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2005年之前,王亿光原本是一位乡村教师,然而,家乡的长期闭塞与贫瘠,激发了他外出闯荡学习的决心。于是,王亿光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工作,带着一份创业脱贫的梦想,走出了纸山箐大山,和妻子到了省城昆明开始打拼。几年光阴过去,王亿光夫妇在昆明有了稳定经营的摩托车店,可这个时候,他们又有了新的念头。
源于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情与茶情,王亿光和罗国惠又一次放弃了眼前安稳的生活,重新回到了山里的老家纸山箐。他们一面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一面还是坚持跟乡亲们一家一家地协商,把一百多户村民无法管理的茶地流转过来。
走出去才有路。从决定回乡创业的第一天起,王亿光和罗国惠就走出了做茶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拥有自己的原生态基地。他们不仅在老家纸山箐先后购入了300多亩古茶园,在毗邻大朝山西镇的邦东乡,他们也买下了将近100亩的古树茶基地。
原料保障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了,专注打造古树纯料的目标也明确下来,可是更多的麻烦还在后面。仅仅针对采茶怎么个采法,王亿光和自己母亲就闹了一年的别扭,很多村民也不接受他从山外带回的新采法。老一代茶农和新一代茶农,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呢?
原来,王亿光夫妇是在采摘方式上与老人们意见不合。他们坚持亲身示范与苦苦劝说了一段时间之后,新的采摘方法使得鲜叶产量大幅提高,做出来的干茶品相也更加好看,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王亿光夫妇耐心推广的新办法。
解决了茶青的问题,罗国惠却又为制作工艺犯起了愁。简单粗放的加工流程,使得他们试制出来的干茶,一开始总是得不到山外市场的认可。
经过反复地摸索、对比与四处学习,王亿光和罗国惠终于试制出了自家的主打产品——百年茶源普洱生茶和古树白茶。如此倾尽心力的茶品,一经推出,果然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回应。
吃过晚饭,在纸山箐老宅旁建的一个初制所里,王亿光和罗国惠又要和大伙一起开工,挑灯夜战,抓紧时间炒制刚刚由茶工们送来的茶青。这样的日日夜夜,对于做茶的人们来说,虽然辛苦却充满盼头。
夏至的纸山箐并没有热浪袭来的气息,反而让人倍感舒爽微凉。经年累月吸收天地精华,这是好茶真正的秘密。而天赋异禀的地理环境,则是茶叶优质的原始密码。
也许,纸山箐村长期的闭塞,反倒为她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嘈杂,让这些古老的生命得到安宁、得到尊重、自在生长。而一旦离开茶园,变作茶品,这些古老树叶的惊人内涵,便会在新的舞台一一展露。
取山里的泉水,冲泡一杯源自纸山箐古茶山的普洱生茶,似乎更觉口感绵柔、芬芳馥郁。初尝有浓郁的花果香,待四五泡过后,一股野生菌香隐隐回荡,茶汤细腻悠长、入口甘冽、生津持久,气感通透、绵延不断。
一缕茶香染流年。长寿奶奶与山里的茶树一起,随时光从容变老。为茶劳作,以茶养心,那是她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生计与依恋。
年幼的孩子,尚不能体会父母创业的辛苦,但在茶园里的成长点滴,必定会给她未来的人生带来益处;年轻一代的茶农,他们敢于冒险、善于开拓,他们用头脑、汗水与情怀,悉心呵护着古老茶园的同时,也不忘记默默回报这一方土地一方人。
煮水,投茶,不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拿起,放下,却是人生千帆过尽的智慧与沉淀。也许,大山之外的人们手执的一杯念想,并不单单只为了解渴,更是为了能感受到,那古老的自然能量,经岁月转化后的魅力,如何浓缩到这一盏茶汤之中,慰藉人心。
![]() |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