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季節,氣溫驟降,不少老年人出現關節腫痛症狀。這究竟是風濕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關節炎呢?
風濕一詞源於中醫,患者如存在關節、骨骼、肌肉或者關節骨骼附近的肌腱、軟組織疼痛,都可以稱為風濕。風濕性關節炎與感染有關,由於鏈球菌感染導致的關節炎,醫學上將其特指為風濕性關節炎。而類風濕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病,與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有關。類風濕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和小關節為主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很多患者常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實際上,潮濕、陰冷的環境可能並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產生的原因,但是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而言,確實容易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這主要是由於患者血管收縮、神經調配功能存在缺陷,對潮濕環境比較敏感。同時,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局部關節液流動減緩,炎症物質容易儲積在關節裡,進而造成疼痛和腫脹加重。
大多數患者發病年齡在青中年,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左右。流行病學証據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關節疼痛和腫脹。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病情處於“發作—緩解—發作—緩解”的過程中,如不進行干預,病情會持續加重。部分病人病情始終得不到緩解,可能處於持續加重的過程。還有部分病人病情表現隱匿,症狀輕微,或者可能暴發嚴重的關節腫脹、疼痛,但此后很多年都不會發作。
類風濕關節炎還會導致早晨起床手發僵、不能活動的症狀,醫學上稱為“晨僵”。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晨僵可能會持續1小時以上。類風濕關節炎病程較長時,還可能出現關節變形。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因此還達不到完全根治的效果。臨床治療的目標是控制疾病進展、緩解症狀以及防止關節破壞。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需要長期用藥,並定期前往醫院觀察、隨診,因此類風濕關節炎屬於慢性疾病范疇。
很多患者會自行貼膏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等局部症狀,但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本質上屬於自身免疫病,因此貼膏藥並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對於類風濕關節炎,隻要早發現、早就醫、早治療,都能減輕症狀、控制炎症,避免出現關節的變形、破壞。病程處於晚期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治療的目標為減輕症狀、緩解痛苦、保留關節功能。雖然手腳變形,但如果關節還有殘余的功能,臨床上也要盡可能地幫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讓剩余的關節功能盡可能保存下來,不至於進一步退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注意控制體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疼痛急性期,不要進行運動,症狀得到緩解后再進行適當的運動。可以在關節不負重的情況下進行鍛煉,如快步走、太極拳、騎車、游泳等,都可增強肌肉功能。
(作者為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