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一項持續了76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生贏家必須擁有的10項全能中,4項與社會支持有關,4項與身體健康有關,2項和收入有關。卡耐基成功公式也提出了:成功=15%的專業技術+85%的人際關系。可以看到,人際關系在青少年的成長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於一些家庭因素的影響,部分青少年會出現回避交往、缺少朋友、攻擊性強、情緒調節能力差等社交問題。
哪些家庭因素導致孩子出現社交問題
研究發現,家庭暴力、父母離異、家庭沖突這三種因素可能對青少年人際交往發展產生不力的影響。
家庭暴力
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容易表現出性格內向、不願與他人溝通、回避交往等行為。澳大利亞一項針對21000名受訪者的調查發現,2897名(13.80%)小時候經歷過家庭沖突和攻擊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身體問題,比他人有更少的社交圈。
家庭中的沖突和攻擊,包括言語暴力、冷暴力、肢體暴力等,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受到這種生活中的對待后,其積極社交技能會減少,容易受到排斥和欺負,他們往往難以信任他人,在生活中也很難對他人交付信任,從而導致難以擁有穩定的人際關系。
父母長期的消極對待,使孩子無法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陪伴和溫暖,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變得消極,而且,容易出現行為偏差如說謊、社交能力差和情緒調節能力差等問題。
父母離異
父母離異有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冷漠的性格,難以和其他人建立信任,難以與身邊的朋友進行積極的互動。
有研究表明,離異會帶給孩子長期的行為、認知和情感多個方面的改變,這會導致孩子不信任其他人,存在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系。
同樣地,家庭環境不和諧和缺乏家庭成員之間和諧友愛的互動,一方面會導致孩子習得這種相處模式,在與同齡人社交時,也表現出冷漠和不主動、不熱情的態度﹔另一方面,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從負面考慮同伴的一句話、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這種態度不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家庭沖突
如果家庭氛圍中充滿攻擊性和沖突,孩子的沖突管理能力會比較差,更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的沖突過多,二者之間的親密關系過低,缺少對孩子的社會支持和肯定性互動,容易導致孩子與同齡人產生不良的同伴關系和更多的適應性問題。同時,家庭沖突過多,很可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導致多種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暴躁、多疑、缺乏自信等,對孩子的生理健康發展也帶來影響,如厭食、挑食、缺乏維生素等。
來自缺少支持或存在沖突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學到合作和積極交流的技能,因此在同伴社交中也缺乏與他人進行合作和友好交流的能力。比如,小A的朋友夸她的新衣服真好看,正常情況下我們表示感謝,但是小A的回應卻是:“關你什麼事?”這種話令朋友很受傷,他們懷著美好的贊美之情與之相處,卻得到了不舒服的反饋,所以小A與朋友之間的友好關系很難建立。
如何幫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那麼,面對孩子出現的社交障礙,家庭如何幫助他們調整?
多陪伴
當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出現了社交問題,父母就應花時間陪伴他們,鼓勵他們主動說出心裡話,尊重他們,認真積極回應他們的問題。高質量的陪伴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獨的個體。孩子能從小家庭中體驗到積極的高質量的回應,他們在與其他人相處的時候,也能夠用類似的方式去回應他人,建立友誼。
多溝通
父母應該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比如平時主動和孩子聊一聊學校的趣事,討論一下當天的收獲和感悟,周末帶孩子出去爬爬山逛逛街,聊聊對未來的想法和打算……這些都是不錯的能夠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方式。家長以身作則,教給孩子正確的人際交往知識和原則,孩子會有樣學樣,逐漸改變自己的人際交往策略。
引導孩子走出去
在家長多陪伴多溝通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從自己的小世界中走出去,看看外邊廣闊的天地。比如鼓勵孩子向其他小朋友和大人問路,並與他交流問路過程中的體驗,通過一次次練習、反思和改進,積累經驗。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民主的家庭氛圍,積極與之溝通,以身作則﹔同時,孩子也應該獨立思考,多方面學習,避免不良家庭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曹沛伶 本文由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婚姻家庭研究與咨詢中心特約供稿)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