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酥脆到酥化僅需1天 探尋核桃酥的“秘密”

2020年10月13日08:53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從酥脆到酥化僅需1天 探尋核桃酥的“秘密”

  核桃酥從碗口大,變成了如今的小點心,更加小巧酥化。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通訊員阿威

  廣州有許多小食名揚四海,最為人熟知的是雞仔餅,甘香酥脆,香味濃郁。其實,還有一種餅食,與雞仔餅的風味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廣府當地亦是眾所皆知,老少皆宜,它就是核桃酥。核桃酥這塊小小的餅食裡,承載著廣東嫁娶的民俗文化以及茶樓餅食變遷。本期,我們來聊聊核桃酥,同時請廣東著名點心大師王金鏡親授核桃酥的制作方法。

  昔日核桃酥 碗口那般大

  南粵點心大師何世晃曾為核桃酥賦詩一首:“細啖合(核)桃表裡酥,風華正茂席中豪,香留齒頰甘鬆化,獨秀一枝質自高。”短短四句,道出了核桃酥的個性、地位、風味與口感。

  核桃酥是廣式嫁女餅中的一種,也是廣東地區的名小吃。何師傅告訴記者,核桃酥在廣東的歷史至少有百年了,“我做點心做了70多年,年少時和蓮香樓的老師傅們聊起,在他們入行時都已經有核桃酥這個品種,以此推算至少都有百年了。”今日我們所見的核桃酥是普通曲奇餅干的大小,但是作為嫁女餅出現時,核桃酥的尺寸可就不這麼“小氣”了,足足有碗口那麼大個。最早,核桃酥隻在嫁女餅中出現,后期才被引入茶樓,作為餅食出現在食客餐桌上。

  何師傅說,民俗中的餅食比如像核桃酥,受到民眾的喜愛,則被有心人引入茶居。過去,餐廳會用一個玻璃樽來儲存核桃酥,有食客點單,再用碟子裝著上。由於受歡迎,慢慢被其他茶居效仿,核桃酥慢慢就由嫁女餅變成佐茶的干點心。

  據了解,我國的糕點歷史悠久,大體分為4類,如綠豆糕、桂花糕之類的點心類,花生糖之類的雜糖類,沙琪瑪之類的油炸點心類以及核桃酥之類的烤制類點心。

  酥化的奧秘 在重油重糖

  新鮮出爐的核桃酥非常酥脆,放到第二天則會產生另一番口感:酥化。酥脆與酥化之間,因為時間的加持而悄然轉化。核桃酥要做到酥鬆,與原材料密切相關。

  重油重糖,就是其中的“秘密”,而且要用到豬油。“植物油可起不到這效果。”何師傅說。廣東著名點心大師王金鏡告訴記者,除了原材料,制作工藝也是關鍵因素。“和面時要有堆疊法,不能使勁拆揉,要避免起筋。”

  何師傅稱,早期的核桃酥裡是有核桃的,將核桃切得細碎放入其中,咬起來是“響亮”的,吃起來是甘化的。王師傅說,過去的核桃酥一個大約有40克重,后來慢慢改變成小尺寸,未烘焙前大約一個核桃酥7克重,烘焙好后6.1克重。500克低筋面粉可以做出180件小核桃酥。他建議,每次制作時,至少按500克低筋面粉來制作。

  名廚教路

  材料:豬油200克、牛油50克、泡打粉4克、低筋面粉500克、溴粉(碳酸氫銨)1.2克、石粉(碳酸氫鈉)1.2克、雞蛋、細砂糖。

  制作:

  1.先將500克面粉和4克泡打粉充分混合。后用塑料刮刀在面粉堆中間劃圓開“窩”。令面粉圍繞在“窩”的四周。

  2.在“窩”中放溴粉、石粉、雞蛋、細砂糖、牛油和豬油,將這6種材料充分攪拌勻稱,但要特別注意不能摻和到面粉。等6種材料勻稱后,再把面粉混合進來。

  3.採用折疊的方式,將面粉和前邊的混合物充分混合,切記不能用平時的和面方式,免得起筋。反復折疊,直到最后形成一塊光滑的大面團。

  4.再取一團面團,搓成條狀,按一件7克來切割。每7克的小面團在手中稍微揉圓,微微壓一下,用大拇指輕壓出餅狀,再在中間戳一個拇指印。

  5.待做好一盤核桃酥后,在每一個核桃酥上均勻掃上蛋液,每件都要掃2次。后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面火170℃,底火155℃,烤大約13分鐘即可。(實際情況根據自家烤箱再做調整)(記者曾繁瑩)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