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大聲說話、打噴嚏不遮掩口鼻、多人聚餐時不用公筷公勺……這些不良衛生習慣和不文明行為看似小事一樁,卻會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危害,容易引起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當下,我們該如何做好常態化健康防護?如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近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特意採訪了濱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曹高芳教授。曹教授認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環境下,強化公共衛生意識,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維護好公共衛生,是疫情防控的最好武器,而保持好的衛生習慣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強化公共衛生意識 ,做好全方位健康防護
控制傳染病的手段主要有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我們每個人防御傳染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一方面做好自我防護,切斷傳播途徑﹔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免疫力,不做易感人群。
曹高芳教授對記者提到,在生活中有以下一些情形,就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幾率。比如大聲說話時唾沫橫飛,打噴嚏時不遮掩口鼻或遮掩方式不恰當,這時如果自身是病毒攜帶者,病毒就會直接傳給周圍的人。
曹高芳教授說,打噴嚏時不應用手捂住口鼻,而應用手帕或紙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部捂住口鼻。因為打噴嚏或咳嗽時如果用手遮掩口鼻,痰液或唾液會粘附在手上,其中的病毒能在皮膚上存活數小時,若沒有及時洗手,病毒可通過握手、按電梯、開門接觸門把手、開車門等方式迅速傳播出去。當預感到自己將要打噴嚏時,來不及掏紙巾或臨時找不到手帕或紙巾,建議把頭低向手肘來代替手捂住口鼻,彎曲手肘后,再靠近口鼻。這個動作可將噴出飛沫阻擋在手肘皮膚或衣服上,肘部較為干燥,且不容易再接觸其他公用物品,可以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給我們每個人都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課,“維護公共衛生就是保護自己。”曹高芳教授建議,公共衛生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物品﹔講究食品衛生安全,挑選和購買經過檢疫的禽肉制品﹔切生食和熟食的刀和砧板要分開,盛生食和熟食的容器要分開﹔當手部有破損處理肉類時,建議戴手套﹔加工烹調雞蛋、鴨蛋等禽蛋類及禽肉時,必須熟透,不吃生的、半生不熟的禽蛋類食物。還有,快遞的無接觸取件、收貨,網上訂購的產品到達后要對所購商品外包裝進行消毒。我們在防范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外,也要警惕人與物之間的病毒傳播。
此外,疫情期間,有人出現了迷茫、不安與焦慮相互交織的心理應激反應,有人甚至陷入懷疑自己“中招”的恐懼中不能自拔。曹高芳教授指出,面對突發疫情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的,隻要我們能以客觀、冷靜、理智、科學的心態認識理解新冠肺炎及其防控策略,及時跟蹤疫情進展,正確判斷甄別及提升應對疫情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理性平和、自信樂觀的心態,就可以化疫情危機為發展契機,“心中有數”地做好日常衛生、個人防護、情感交流、辦公學習,正常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要做到“三勤”“三少”“三早”
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曹高芳教授認為,樹立“我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整體衛生觀正當時,調節和改變不良衛生健康習慣,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或觀念上的改變來堅持。
曹高芳建議,做到“三勤”“三少”“三早”,是良好衛生健康習慣養成的第一步。 “三少”即少合餐、少聚集、少觸摸﹔“三勤”即勤洗手、勤通風、勤鍛煉﹔“三早”即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
“少合餐”是指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進餐。這樣可有效避免新冠病毒、幽門螺杆菌、感冒病毒等的傳播,家人、朋友聚餐時提倡分餐制,最好使用公筷、公勺,提倡敬酒時不碰杯,以降低通過間接接觸傳播病毒的風險。曹教授說,使用公筷公勺讓一些人感覺破壞了親友間感情,這種陋習需要摒棄,甚至可通過立法加以約束。
“少聚集”是指盡量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即使身處公共場所,也要習慣性佩戴口罩,不隨地吐痰,說話聲音不要太大,社交距離保持一米以上。
“少觸摸”是指避免接觸貓狗、禽鳥、鼠類及其糞便及排泄物。避免接觸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動物。
“勤洗手”是指飯前便后以及接觸污染物后要及時洗手。注意洗手時用肥皂、洗手液,應注意雙手指尖、指縫、指關節部、掌心、手背均揉搓沖洗到。
“勤通風”是指每天開窗通風時間一般要在30分鐘以上。如家人或周圍有呼吸道傳染病症狀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次數。
“勤鍛煉”要注意每天堅持運動30分鐘左右。鍛煉可使人體增強抵抗力,同時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三早”是指當人們出現發熱、咳嗽、咽痛、全身不適等症狀時,特別是出現呼吸困難伴咯血痰等症狀時所應採取的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措施。具體做法是:應及時佩戴口罩,適當保持與家人距離,立即去正規醫院就治,就診時需將是否從事禽類養殖、銷售、宰殺及在發病前1周內是否接觸過禽類等信息告訴醫生,並積極配合及早進行治療。
曹高芳認為,隻要人們養成良好衛生健康習慣,做到“三勤”“三少”“三早”,盡量少去公共場所,避免與傳染病患者接觸,加強鍛煉、經常戶外運動,保持膳食營養平衡,有效增強自身免疫力,就可有效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相/關/鏈/接
你真的會洗手嗎?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布《人群聚集場所手衛生規范》,制定了關於洗手、手消毒、不同情況及重點場所如何做好手衛生等標准,並於7月20日正式實施。中國疾控中心就此對手衛生知識進行了科學指導。
1.洗手:用流動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揉搓沖洗雙手,去除手部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
2.手消毒:手部無可見污染物時,用消毒劑揉搓或浸泡雙手,殺滅手部微生物並達到無害化處理。中國疾控中心建議,首先要選擇正規有效的手消毒劑,取適量手消毒劑於掌心,然后雙手揉搓,均勻涂抹至手每個部位,最后揉搓消毒至干燥。
3.在以下場所需要做好手部衛生:賓館、飯店、商場、公共浴室、理發店、影劇院、體育場館、候車室、辦公場所、候船室、公共交通、學校等。
4.有下列情況時要進行手衛生:在飲食、加工制作食品飲料、觸摸口鼻和眼睛、護理老人、護理嬰幼兒前要徹底清潔雙手﹔在咳嗽、打噴嚏用手捂口鼻、大小便、護理病患、觸摸錢幣、接觸垃圾和污物等情況下要徹底清潔雙手﹔在傳染病流行期間,觸摸門把手、按鍵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后要徹底清潔雙手。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同時強調了正確洗手的重要性,建議日常洗手需遵循六步洗手法:1.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2.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3.掌心相對,手指交叉指縫相互揉搓﹔4.彎曲手指關節,在掌心旋轉揉搓﹔5.大拇指在掌心旋轉揉搓。6.五指並攏,指尖在掌心旋轉揉搓。洗手后,要在流動水下徹底沖淨雙手,擦干、風干或烘干。(見習記者 陳姝)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