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頭、羊蠍子是很多人鐘愛的美食,其中的“骨髓”滑膩醇香、味道獨特,讓人欲罷不能,在有些人眼中能夠“補精填髓”,但也有人表示,那跟肥肉沒什麼區別,都是脂肪。骨髓裡到底有多少營養?
骨髓本是一種好東西。與人的發育類似,幼年的豬牛羊等動物的骨髓腔中,是能夠制造血細胞和淋巴細胞的紅骨髓,其中富含鐵元素和蛋白質。煮熟后,紅骨髓會變成褐色。但隨著動物的不斷長大,紅骨髓會不斷轉變成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黃骨髓煮熟之后,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白色骨髓,吃起來有一種油膩感。
一般來說,食物越美味,脂肪含量越高,因為香味物質多數“蘊藏”在脂肪中,並且足夠量的脂肪才能給食物滑膩醇香的口感。骨髓也不例外,其主要成分就是飽和脂肪、少量氨基酸,加上少量磷脂,包括卵磷脂、腦磷脂和神經鞘磷脂等(沒有蛋黃多)。如果說它補磷脂,勉強說得過去。怎麼知道黃骨髓裡飽和脂肪多?很簡單。骨頭湯熬好之后,隻要稍微放涼點,上面就有一層厚厚的白色脂肪——和豬油一樣,長鏈的飽和脂肪酸都有這個特點:熔點高,室溫下容易凝固,加熱后就會化開。
有觀點認為,那些顏色白白的湯,看上去很有營養,肯定特別“補”。其實,一些久熬的濃湯之所以呈現乳白色,只是脂肪的乳化現象:脂類物質的微球均勻分散於水中,引起光線散射而變成乳白色。這只是乳化效果帶來的光學現象。比如,煮棒骨、雞皮、鯽魚等食物時,會溶出一些膠原蛋白或其他可溶性蛋白質,還有各種磷脂,它們具有天然乳化劑的效果。在水滾動沸騰的條件下,蛋白質和磷脂可以幫助脂肪微球穩定分散於水中,湯就能煮成乳白色。脂肪越多,白色越濃郁,湯越黏稠。
還有人堅信,骨頭湯能補鈣。的確,動物體內的鈣主要存在於骨組織中,但主要以羥磷灰石結晶的形式存在,不溶於水,很難煮出來。早在1999年就有研究論文探討了骨頭湯能溶出多少鈣這件事,結果發現,正常熬煮時,湯中鈣含量低到可忽略不計,即使用壓力鍋煮上兩小時,也沒能明顯增加湯中的鈣含量。所以,骨頭湯和骨髓都不能補鈣。
總之,骨髓以飽和脂肪為主,如果人不胖,可以少量吃。如果已經肥胖、高血脂,不可隨便多吃。(范志紅)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