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選擇在雲南昆明舉辦,這與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密不可分。在雲南,群山與河谷縱橫交錯,生態系統復雜多樣,各類珍稀動物、植物、微生物在這裡繁衍生息,人與自然和諧相依,造就雲南成為全球著名的“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和“世界花園”。

神秘的高原秘境中,孕育了哪些神奇動植物?人們在保護它們時,又發生了哪些有趣故事?相約COP15,聆聽生物多樣性之美,讓我們一起在自然之聲裡探索《七彩雲南:萬物共生的奧秘》。

  • 揭秘!聯合國為何選擇在雲南召開生物多樣性大會

    被稱為“動植物王國”的雲南,僅佔全國國土面積的4.1%,卻擁有全國最多的生態系統類型和生物種類,是重要物種類群起源、分化及分布的關鍵地區之一,各類群的物種數均接近或超過全國一半。

  • 在雲南 見証地球生物進化史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雲南不到40萬平方公裡的地表下,保存了從新元古代生命起源到新生代人類出現的各時期的豐富而完整的化石記錄。而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地方,都找不到像雲南這樣展示地球生命系統進化的一套非常完整的化石印記。

  • 叢林裡的歌唱家 動物界的體操王子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又名“天行長臂猿”,這是一個2017年才被中國科學家命名的物種,也是近百年來第二個被命名的長臂猿新物種,同時,還是唯一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長臂猿物種。在廣袤的森林裡,沒有哪種動物的叫聲能像長臂猿那樣悠長婉轉與眾不同。

  • 雲南美味山珍——野生菌

    雲南是全球有名的“野生菌王國”,全球已報道的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種,我國已知的約有1000種,而雲南就有近900種,約佔世界食用菌種類的36%、佔了全國的90%。在野生菌的資源保護和研究方面,雲南也走在全國前列。

  • 全民護象的中國故事

    今年夏天,最為知名的動物界明星是誰?非“北移象群”莫屬。它們吸引了全世界網友在線“追劇”。今兒個去庄稼地裡吃個免費大餐,明兒個組團到城裡壓個馬路,后天到泥潭裡舒舒服服地洗個泥漿浴,玩累了再找塊空地集體溫馨入睡……其實,15頭亞洲象能夠如此“大搖大擺”地“出游”,再成功回到棲息地,背后離不開眾多護象人的一路追蹤、一路呵護,在它們北移的這一百多天裡,有哪些令人難忘的護象故事呢?讓我們跟隨曼妙的聲音一起聆聽《全民護象的中國故事》。

  • 雙角犀鳥殉情的傳說

    頭戴銅盔,身披黑羽,人送外號“痴情鳥”,這便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大型鳥類——雙角犀鳥。傳言說一對雙角犀鳥夫妻間若有一隻不幸離世,另外一隻也將殉情。正因如此,當人們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中國犀鳥谷”中,發現了一隻已經死亡的雄性雙角犀鳥時,一場救助雌鳥的行動就此緊急展開……讓我們跟隨曼妙的聲音一起聆聽《雙角犀鳥殉情的傳說》。

  • 植物界的大熊貓——漾濞槭重生記

    從被發現時的僅存4株,到如今實現人工繁育數量遠超5萬株,在改變漾濞槭瀕危命運的過程中科研工作者們都經歷了什麼?為一個僅存4株的物種採取保護行動值得嗎?讓我們跟隨曼妙的聲音一起聆聽《植物界的大熊貓——漾濞槭重生記》,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的故事裡尋找答案。

  • 鳳凰的原型在彩雲之南——綠孔雀

    它是歷代文人墨客不惜筆力揮毫潑墨的主角,也是清朝官服上的裝飾焦點,還是吉祥之鳥鳳凰的原型,作為世界上最美的鳥兒之一——綠孔雀,它早已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而在自然界,這個極度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綠孔雀又是怎樣的狀態呢?讓我們跟隨曼妙的聲音走進雲南,聆聽《鳳凰的原型在彩雲之南——綠孔雀》的故事吧。

  • 恐龍的美食——植物活化石桫欏

    乍一看像椰子樹,近看又如同一把撐開的大傘﹔樹形高大挺拔,卻又歸屬蕨類植物﹔是號稱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還是堪稱“國寶”的植物活化石,這便是——桫欏。桫欏出現於距今3億年以前的古生代石炭紀時代,歷經滄桑,穿梭億年,是目前為止僅有的木本蕨類植物。

  • 中國被承認有熱帶雨林,竟是因為它的存在!

    望天樹為什麼能成為熱帶雨林的標志物種?它是怎麼在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被發現的?讓我們跟隨曼妙的聲音一起聆聽《中國被承認有熱帶雨林,竟是因為它的存在!》。

  • 昆明人與海鷗三十余年的不變情緣

    每年初冬時節,昆明人的老朋友紅嘴鷗就會准時前來赴約,昆明也再次迎來一年一度的觀鷗季。它們在翠湖公園、環西橋、海埂公園等地方或展翅翱翔,或停駐休憩。為了招待它們,昆明人也是極盡地主之誼:糧管夠、派人護……還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人鷗情緣”。

  • 守護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是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這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在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中,也涌現出了眾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跟隨曼妙的聲音一起聆聽《守護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