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10年修復退化濕地15萬余畝

2025年08月21日16:5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大理8月21日電 (記者符皓)“雲南濕地,與人民群眾相依相伴,生動詮釋了‘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溫潤美好。”8月21日上午,在雲南大理舉行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守護濕地之美 共享詩意生活新聞發布會上,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段利武介紹,雲南濕地資源稀缺珍貴,全省濕地面積59.37萬公頃,僅佔全國濕地面積的1%,但具有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功能突出、類型復雜多樣、生物種類豐富、生態景觀壯麗等鮮明特點,保育了全國53%的濕地植物和43%的濕地脊椎動物,發揮著重要的“水塔”“基因庫”和“碳庫”功能,孕育了絢爛的自然景觀和多彩的民族文化。

坐擁優渥的濕地資源,雲南保護措施也持續強化。段利武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將高原濕地保護納入“生態立省”發展戰略,高位推動濕地保護修復,濕地法規政策體系、管理體系、修復體系、監測評估體系不斷完善。十年來,雲南累計爭取和下達中央濕地項目資金10.66億元,在全省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保護補償等項目160個,修復退化濕地15萬余畝,完成濕地生態保護補償6萬余畝,有效提升了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濕地生態空間更加開闊。今年7月,大理市成功躋身“國際濕地城市”行列,這既是對雲南濕地保護工作的肯定,也是“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生動注腳。

保護好濕地,生態成果不斷涌現。

首先是濕地野生物種種群擴大。監測數據表明,納帕海黑鸛數量從2016年的200隻增加至416隻,成為國內黑鸛種群數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越冬地和停歇地﹔劍湖紫水雞數量從2016年的767隻增加至1478隻,成為國內紫水雞種群的最大分布地﹔“鳥中大熊貓”彩鹮在滇池、瀘沽湖、大盈江等多處濕地現身,並首次在劍湖濕地成功繁殖。同時,野菱、海菜花等重點保護植物分布范圍逐年擴大,大山包、拉市海濕地植被覆蓋率分別提高了14%、1%,騰沖北海濕地成為國內種群規模最大的野生莼菜分布地。濕地及其周邊“珍、稀、奇、特”的野生動植物,讓濕地煥發靈動的氣質,吸引著大家不遠千裡來到雲南,品味詩意生活。

其次是濕地生態產品更加豐富。紅河哈尼梯田國家濕地公園開展梯田養魚,“一水多用、一畝多收”,實現傳統農業單一水稻收益向水稻、梯田魚、梯田鴨及鴨蛋等綜合收益的轉變,成為人水和諧、魚米共生的典范。丘北縣依托普者黑濕地開展生態旅游,2024年旅游綜合收入達70億元,佔丘北縣地區生產總值的51%。碧塔海、瀘沽湖、騰沖北海等濕地生態旅游的品牌優勢明顯,大山包、納帕海、拉市海等國際重要濕地觀鳥產業逐步壯大……打通了濕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有力支撐了鄉村振興。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